王羲之是晉朝時期的人,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很喜歡鵝,喜歡到曾經不惜寫一篇〈黃庭經〉和一位道士換一隻鵝。
大家可別因為這個故事,而誤會我們的大書法家喜歡吃鵝肉哦!據說王羲之書法之所以會寫的那麼好,其中一個原因是從鵝的體態體會出書法的道理。
或許大家會覺得很奇怪,鵝跟書法有什麼關係呢?其實中國古代許多藝術家,都喜歡藉由觀察大自然的現象,來體會藝術的道理。
比如說,唐朝大書法家孫過庭就在他寫的書譜裡提到:「輕如蟬翼,重若崩雲」以及「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鷥舞蛇驚之態」等等。這些無非是想藉由觀察一些大自然的現象,來體會書法線條的變化與美妙!
同樣的道理,我們試著去觀察鵝的體態:長長的脖子、翹翹的尾巴,走起路來身體晃來晃去的,但都保持平衡,因此不會跌倒,那種一拐一拐的樣子,是不是很可愛呢?其實這也正是書法結構的道理──在不對稱中求取平衡,以避免過分對稱而顯得呆板。
另外鵝的脖子長得特別的長,優美的弧度,柔軟中帶有堅韌的感覺,這不正是美麗的書法線條?
再加上鵝在水中游泳的時候,一派優遊自在的樣子,這不也是書法藝術應該展現的意境嗎?
當然,除了觀察鵝之外,其實王羲之在少年的時候,也花了很多功夫去練習寫字,據說光洗筆就把一池水洗成「墨池」哩!
其實動手和動腦筋是一樣重要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