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說】 記錄一座島嶼 見證一個時代

馬英九 |2011.08.14
827觀看次
字級

金門,孤懸於福建廈門外海的蕞爾小島,自晉代開發伊始,一千六百餘年來,歷經唐闢地牧馬,宋昌盛文教,元興浯州場,明築金門城,清設總兵營,民國建金門縣。民國三十八年,國府南遷,金門頓成冷戰要塞,揉合鐵與血的元素,重新雕塑島嶼的面容,為中華民國史留下最動人的一頁。

大陸淪陷,政府遷台,面對此挫敗,我們沒有灰心喪志,反而痛定思痛,深耕復興基地,在全體國人共同努力下,締造了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開放的豐碩成果,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重視,更成為開發中國家的典範。金門,正是捍衛中華民國得以整軍經武,發奮圖強的海上長城。

金門地理位置特殊,為閩台鎖鑰,漳泉門戶,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兩岸對立衝突的年代,台海之間發生了數次重大戰役,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四十三年「九三砲戰」及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等,每一場戰役都有著金門鄉親用血汗寫下的輝煌歷史。這些戰役深深影響了海峽兩岸的命運,成功地「保衛台灣」,更為後來「建設台灣」提供了最關鍵的條件。

金門是台灣防線的最前哨,長達四十餘年實施軍管及戰地政務,以致政治、經濟、社會等發展受到限制,因此,英九在「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古寧頭戰役六十周年」、「金門大橋動工典禮」、會見金門各界代表及訪察金門建設等各項活動上,都曾一再強調,沒有昨日金門的苦難,就沒有今日台灣的繁榮;因為金門人犧牲自由,台灣居民才能享受自由,我們必須以感恩與惜福的心情,加速金門完成各項建設,更要努力讓金門從二十世紀兩岸的「殺戮戰場」,蛻變成二十一世紀台海的「和平廣場」。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八十二年開放觀光,八十九年制定「離島建設條例」,九十年啟動兩岸小三通,九十七年實施兩岸大三通,一百年金門大橋開工,金門逐步從硝煙砲火中走出,從「兩岸衝突的前線」轉型為「兩岸交流的關鍵」,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

一世紀以來,在地的金門人勤耕守業,安分守己,建設家園;在海外的金門人,闖蕩異鄉,奮鬥打拚,卓然有成。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金門縣政府結合旺文社出版公司及金門籍文史作家,分別從戰地、旅台、政治、社會及人口等面向切入,出版《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套書六冊;綜觀全書,人物春秋橫跨島內島外,由各地金門人經歷的庶民生活角度出發,述說百年來浯島居民的生命故事。

歷史與人文、戰爭與和平;金門譜出了傳奇樂章。傳奇的背後,最令人感動的還有金門人綿密深厚的鄉情。英九四年前訪問新加坡,在港口遇到以「金門人」自我介紹的一群人,初以為是來自金門的觀光客,寒暄後才知他們是在新加坡已僑居數代,卻仍以「金門人」自居的華人。言談間流露出即使身在遙遠的異國,金門人仍深繫原鄉情懷,並驅促他們飲水思源、回饋故里。早年金門島上的民生、教育、建築等建設,常見「僑匯」投注的力量,島上數量龐大的各色洋樓,見證著一世紀來僑親的鄉土之愛;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民國九十九年家鄉設立第一所「金門大學」,多位在南洋奮鬥有成的金僑還都慷慨捐資興學;台灣、大陸、南洋,也處處可見金門同鄉會、互助會,連繫鄉親、凝聚鄉心的熱絡互動不曾歇止。

走過百年坎坷路,戰火砲聲漸遠去,金門的容貌已從歷史戰地變成觀光勝地。《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回顧金門庶民的生活歷程,刻劃這片土地共同擁有的記憶與經驗,深具意義,不僅精彩記錄一座島嶼,更深刻見證一個時代,「金門故事、金門精神」必將如史詩般代代傳唱下去。茲值出版前夕,特誌數語為序,並盼金門繼續扮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角色,為中華民國第二個一百年奠定「百年樹人,百年生機,百年公義,百年和平」的昌盛基礎。

選自《金門百年庶民列傳》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