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公布去年度家庭收支調查,每戶平均「可支配所得」為八十九萬餘元,增幅僅為百分之零點四,遠不及去年物價百分之二點三的漲幅,實質所得反而縮水,簡單的說,大家都變窮了。
相較於最低家庭所得僅十四萬元左右,也呈現下降趨勢,可見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並未獲得任何改善,反倒是全民的收入一起向下沉淪。
無論是個人或是家庭,因為感受到物價不停在漲,薪資與其他收入卻是紋風不動,甚至減少,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產生危機意識,反映在日常消費行為模式上,就是直接減少消費,導致民間整體消費嚴重萎縮,估計實際影響的金額高達九百五十億元。民間投資意願也越來越低落,經濟活動好似進入冬眠狀態,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相當不利。連過去一向率先向前衝的電子科技產業,也已經有多家公開表示,將縮減在台灣的資本支出,反而增加在大陸地區的設備規模,台灣產業空洞化和就業機會流失的問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勢必更加嚴重。
政府財經政策舉棋不定,金融改革遙遙無期,主政者弊案纏身,自顧尚且不暇,造成國人對於未來前景產生明顯的「不確定感」,投資信心驟降。財經首長異動頻仍,更可怕的是執政黨到現在還存在著「酬庸心態」,以至於某些部會首長根本不是以專業入閣,紛紛創下在任最短或次短天數後尷尬離去。
一個「家庭收支調查」,可以透露出多少潛在的經濟發展危機與難題,主政者應該用心思索如何提振民間投資意願,即對國家的信心,而不是逃避卸責。美國也存在經濟危機,財政赤字也很嚴重,但是美國人民對國家有信心,團結一致將經濟成長率往上提升。只要全民信心在,經濟才會走向良性循環;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