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名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編著/文心工作室 |2011.08.12
39996觀看次
字級

名句誕生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讀懂名句

微風吹拂江岸細草,桅杆聳立在夜泊的孤舟。靜夜星光垂照,地面顯得更加遼闊,月亮倒映水面,江水不盡的流。個人的名聲,難道要靠文章來顯著嗎?年老多病,也應該告老退休了。像我這樣到處漂泊像是什麼?就像天地間一隻沙鷗。

名句故事

〈旅夜書懷〉作於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為作者旅途中江邊過夜的孤獨心境。

年已五十四的杜甫,於此年一月辭官回到四川成都浣溪草堂的家,生活頓失依靠,於是攜全家乘舟東下,行經嘉州(樂山)、渝州(重慶)、忠州(忠縣)等地;由於長居舟中,杜甫不幸感染風濕,腳因此麻痺不能行,加上多年的肺病復發,舟船停靠雲安(四川雲陽),在此療養一段時間,此詩即寫於雲安一帶的江邊。

前四句主寫旅望,詩人先細描岸邊近景,再勾勒一眼望去無邊天際的遠景;後四句則在抒懷,眼前江月夜景,令詩人觸景生情,他也曾有滿懷的政治抱負,最後卻是因文章而名揚四海,但宦途始終一路不順,如今年老多病,想要盡忠報國的理想,終究抵不過現實造化的捉弄,註定一生窮困潦倒,甚至晚年還在四處顛沛流離。

最末兩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即是詩人面對遼闊星野,在靜夜孤舟裡,彷彿化身為天地間的一隻沙鷗。杜甫以沙鷗自喻,乃指其鬱鬱不得志的飄泊人生,不解天地之大,何以無一安身之處,景色如此遼闊,反襯其心中更深刻的孤寂。

新說名句

東晉詩人陶淵明〈雜詩〉寫道:「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意思是說,人生在世飄忽不定,沒有根蒂,有如路上塵土四處飄蕩。各人被命運隨風分散,身心早不是原來樣子。這是作者感嘆時光消逝,壯志難酬之作,此與杜甫藉空中飛翔沙鷗,作為晚年無處生根落腳的寫照,有異曲同工之處,兩人各以「陌上塵」和「一沙鷗」,比喻他們同樣無根飄然的真實人生。

一九七○年代,美國作家李察.巴哈(Richard Bach)寫了一本小說,後來此書譯成中文,譯者借杜甫詩句 ,書名即為《天地一沙鷗》。

小說的主人翁是一隻名叫岳納珊.李文斯頓的鷗鳥,牠不甘心終其一生只是在沙灘上搶食小魚和麵包屑,決定去完成所立下的飛行目標。

岳納珊的舉動,先是遭到其他鷗鳥的譏嘲,又得忍受高空飛行帶給身體的巨大痛苦,但牠仍然不願放棄,在不斷失敗與嘗試之下,終成為飛得最快的一隻鷗鳥,甚至超越原本比鷗族更會飛的老鷹,遨遊在最高最遠的海闊天空。

作者希望藉由海鷗岳納珊的飛行理想,寄寓人的奮鬥過程中,總會歷經挫折困難,但只要堅持理想,終有體驗成功喜悅的機會。 (商周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