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運動的勃興,波西米亞地區也開始在史學、文
學和語言學上突顯出捷克民族的獨特性。例如,有「民族之父」美譽的歷史學者兼政治家──帕拉斯基(1798-1876)以及文學史家──榮曼(1773-1847)。同時期波西米亞的藝術創作也積極地和政治活動相結合,例如史梅塔納(1824~1884)的民族史詩歌劇《李布謝》和交響詩《我的祖國》、慕夏(1860~1939)的捷克民族題材繪畫等等。
天才音樂家史梅塔納
史梅塔納是一位「天才兒童型的素人音樂家」,出生於波希米亞小鎮一個釀造啤酒的家庭,五歲的時候就能夠擔任四重奏裡的小提琴手,六歲時更是已經彈得一手好鋼琴,八歲就開始作曲,也因此他曾經說過:「我希望在作曲上能夠效法莫札特,演奏技巧能夠追上李斯特。」
史梅塔納是如此聰穎早慧,但他未曾進過音樂學院,一直到19歲才開始接受系統樂理訓練。他在寫給李斯特的信中提到過,他一直到17歲時,都還分不清升C與降d的差別在哪裡,對於和聲原理法則更一竅不通,然他依然能樂思泉湧地不斷作曲。
1848年史梅塔納在李斯特贊助下成立了音樂學院,然1856至1862年間因政治理念問題遠走瑞典。在瑞典期間,除擔任哥特堡管弦樂團指揮並兼任教職;另外還創作了大量鋼琴曲和《理查三世》、《華倫斯坦的軍營》、《哈孔伯爵》三首交響詩。
返回布拉格之後更創作不絕,一共完成了九部捷克歌劇,其中1864年的《交易新娘》和1872年的《李布謝》至今仍是十分受歡迎的名劇。
《交易新娘》一劇充滿了活潑趣味、生氣盎然的音符,是參酌波希米亞傳統舞曲創作的旋律;至於《李布謝》除基本架構在述說捷克建國的傳說故事外,更重要的是一再強調的主題──「愛」,劇中的女主角李布謝(開國女王)最後以極大的愛和包容心,成功化解國內兩大陣營的敵對與仇恨。因此《李布謝》一劇也為隨後所創作的民族交響詩《我的祖國》奠下了基礎。
史梅塔納在1874年9月開始創作交響詩《我的祖國》,但就在這時候遭遇和貝多芬同樣的命運,他竟也耳聾了!然而史梅塔納和貝多芬一樣,勇敢面對殘酷的挑戰。
《我的祖國》在1879年3月完成,樂曲由六段樂章所組成,前面四段主要在描寫捷克的歷史傳說與山川景色,後面兩段則是以胡斯戰爭為主題,發抒捷克的民族愛國心聲。但是隨著病情的逐步惡化,史梅塔納在1884年5月12日病逝於療養院內。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
後人因為十分地感念史梅塔納對捷克文化的貢獻,除在伏拉塔瓦河畔設立了史梅塔納紀念館,政府當局也在1946年開始舉行第一屆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並選定以每年史梅塔納逝世紀念日作為音樂節的開幕日,當天由捷克愛樂管弦樂團演奏交響詩《我的祖國》作為開幕,音樂節為期大約三週,而且照例以貝多芬的e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為閉幕式。
整個「布拉格之春音樂節」除了吸引各國音樂家前來捷克從事交流並彰顯捷克民族音樂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呼應席勒和貝多芬,以藝術來表現對全人類「愛與包容」的普世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