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一名六十五歲男子日前因經常性胃脹及不舒服持續二、三個月而就醫,檢查發現一顆三公分的黏膜下腫瘤,病理化驗結果是「胃腸道基質瘤」。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可用手術切除治療,但術後仍有復發可能,應密切追蹤治療。
「胃腸道基質瘤大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男比女稍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肝膽腸胃外科醫師黃俊傑表示,腫瘤細胞是從胃腸壁中控制胃腸蠕動的細胞演變而來,台灣每年超過三百人罹患,其中五到七成發生在胃,二到三成出現在小腸,其餘少部分病患發生在食道、大直腸及腹腔內。
「患者初期大都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輕忽」,黃俊傑說,要靠內視鏡或電腦斷層才能診斷。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若是無法切除或已轉移的患者,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他建議,有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或是健康檢查懷疑有胃腸道黏膜下腫瘤的病友,一定要及早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剛完成手術者,應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手術超過一年者至少要每年追蹤一次,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