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對生態環境之影響及其因果關係,雖然目前在科學探討上無法「完全定論」,但推動「節能減碳」已為國人所接受,視為「無悔策略」;建構能資源鏈結、邁向生態工業區,應為達成上述理念重要策略。
依據一九九六年美國白宮永續發展委員會(PCSD)的定義,生態工業區為經過規畫的交換物質及能源之產業系統,以尋求能源與原料使用之最小化、減廢並建立永續經營和社會關係。
一個彼此相互合作且與地方社區有效率分享資源(資訊、物質、水、能源、基礎設施及自然棲地)之企業體所形成之產業區。生態工業區在環境面之效益包括:汙染減量、資源循環、環境品質改善;在經濟面之效益包括:降低成本、增加利潤、提升企業形象;在社會面之效益包括:民眾參與程度、社區發展、公平正義。
為「建構能資源鏈結」、「邁向生態工業區」,政府未來宜積極推動之方案如下:
建置區域能源供應中心,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與效益:
應調查區域能源供需量、可供應範圍,規畫鏈結可行方案;推動高效燃燒技術、汽電共生系統、鍋爐裝置及廢熱回收技術,協助產業降低自身能源耗用與能源密集度;透過能源供應中心供應蒸汽、冰水、壓縮空汽、電力,降低設備裝置費用及營運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動區域能源系統。
結合動脈與靜脈產業,提升能資源整合效益:
提供經濟誘因與技術輔導,將各工業區的動脈產業與環保科技園區的靜脈產業結合,提升能資源整合效益;既有工業區檢討容納「靜脈產業」進駐,並納入比照一般產業的優惠獎勵,提升產業廢棄物、廢熱的再利用效率,提高再利用價值。
建立工業區產業能資源互補及推動機制:
調查工業區內能資源使用量,建立資料庫,規畫不同產業能資源之互補性質;宣導執行成功案例關鍵因素,推廣能資源整合經驗至其他工業區。
加強工業區內外的合作機制,建置資源循環利用網絡:
新設工業園區時,集合能資源可相互整合的廠家,達到工業園區的能資源共享、廢棄物資源化、汙染降低與減廢;在既設工業區盡可能提供參與業者通路及規畫建置的最大協助;調查不同工業區的產業鏈結族群,篩選能資源鏈結對象,規畫提供不同的經濟誘因及獎勵措施,以促進鏈結聚落形成。
提供經濟誘因獎勵措施,形成資源循環鏈結聚落:
協助減碳效益卓著之能資源整合案例,積極取得實質碳權;成立碳交易平台,對能資源整合所獲得的碳減量,提供實質交易機會;加速推動再生能源多樣性及發電量,配套提出優惠補貼再生能源發電,逐步提高管制對象的能源效率標準,規範工業部門碳排放核配額度管理。
推廣標竿企業成功經驗,落實低碳循環經濟理念:
建置「能資源部門」,進行產品周期分析、能源耗用現況,研擬清潔生產、能耗控管策略及資源鏈結契機;協助「標竿企業」相關產品的碳揭露、碳足跡,推動企業間能資源鏈結平台,輔導企業進行碳減量技術。
建構「生態工業區」,同時需考量地方「低碳社區」、「綠色農村」及「永續城市」規畫,增加低碳能源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宜由環境影響評估面向,考量設置地點之適當性及陽光、風能與水資源之充分性,並配合國土規畫使「低碳能源」天然氣及再生能源得到最適化之配置,使熱電共生環境與經濟效益最大化,並建立示範計畫予以推廣。
總而言之,「生態工業區」可由工業區內或區外由各類廠商所組成,如製造業、能源業、資源回收業等。各單位廠商以廢棄物及汙染減量為目標,有效地分享資源,如資訊、原物料、水、能源、公共建設及自然資源,提升環境、經濟及社會效益,以期達成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