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本月一日起,「五大類食品」不必附檢驗報告就可販售,等於宣告塑化劑風暴平息,但隨即有媒體踢爆,素食者常吃的「香椿醬」DINP超標六百倍,不啻摑了政府一巴掌。

其實,塑化劑風暴爆發後,從相關單位的處理方式就可判斷,塑化劑還有餘毒未清。主要是,未從塑化劑原料的源頭向下追查,徹查所有可能購買與使用塑化劑的商家,反而是要求下游所有食品業者,要提出安全檢驗報告才能販賣,而且將範圍設定在出事的五大類食品,沒查察其他類食品廠商。
偵查方面,也只針對被查到的業者,甚至只根據業者的供詞偵查,卻不管其他可能使用塑化劑(添加劑)的相關業者。
再者,在追查過程出了太多意外狀況,像是食品容器不合格,接觸食品就會溶出塑化劑等(香椿醬業者就說,是在高溫殺菌過程中,瓶蓋溶出DINP才汙染食物),相關單位的解決辦法也只是制定安全標準,顯示不打算管塑膠製品的不當使用,及食品添加劑中可能出現塑化劑的問題。
政府把危及國人健康的塑化劑風暴,當作政府形象受損問題來處理,只想把事件影響壓到最小範圍,只想控管形象受損災情,只想壓制民眾恐慌,卻沒有人想要徹底解決塑化劑及衍生的問題(如不合格塑膠製品用於食品包裝,所造成的塑化劑溶出問題),結果就是再爆塑毒事件。
最近幾個月,由於政府作為不夠,民間自個兒進行了一些調查和防堵塑化劑的行動,媒體也披露了不少塑膠製品用於食品可能出現的問題,使不少民眾了解食品添加劑不安全,知道塑膠製品不只接觸高溫、接觸油脂等產品也會溶出塑化劑,若依此反推,全面檢驗加工食品,就能找出不在五大類食品中,仍有塑化劑超標問題的食品。
此外,瓶蓋廠商也無奈,因為依現行法令規定,罐蓋只驗DEHP、DVP兩項,沒有DINP,國家標準遲遲未更改,讓他們無所適從;這顯示政府對塑化劑的種類、含量標準的規範也不周全。
盼望政府能檢討,盡速徹底整頓塑化劑問題,不要再鬧出這種政府認為沒問題、卻被媒體踢爆的烏龍事了,並趁此機會讓台灣減少對塑膠製品的依賴,無論對國人健康還是國土永續發展都有好處。
無厘頭(新北市/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