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才藝課的門外,兩位媽媽討論孩子的個別差異。
A媽媽說:「Raindy個性急躁、衝動,是即知即行、立即享受型的孩子,每次上完課以後,他的前腳才剛拿到老師發的餅乾、糖果,後腳就等不及要立刻享受;而且,他總是等不及老師必須用二十個獎章來換大禮物,Raindy才十幾個,看到別人有禮物,就心急地想要先換小禮物。」
B媽媽接著說:「我也想不透,Raindy和凱凱年紀差不多,怎麼個性卻完全相反。你看Raindy這麼外向,學習不按牌理出牌,凱凱在家活潑,在外面就是規規矩矩、非常謹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更奇怪的是,凱凱很喜歡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在家裡有一個專屬的盒子,裡面蒐集各式各樣的糖果、餅乾,偶爾才享用一些,若跟他要,他也會願意分享,好像只願意擁有,卻捨不得使用,真讓人想不通。
此外,他上課點數不斷累加,卻沒有兌換的意思。
兩個孩子外顯行為,顯著不同,原以為是家庭教育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後來卻發現影響成分不大,因此估計,應該是凱凱和Raindy的天生氣質所導致的。
所謂的天生氣質(temperament),是指個人在適應環境時,與生俱來對內或對外的刺激反應模式,主要分為九個向度,包括「活動量」、「規律性」、「趨進性」、「適應性」、「情緒本質」、「注意力」、「堅持度」、「敏感度」以及「反應強度」等面向。
我初判Raindy可能是活動量大、堅持度低、適應性強的孩子;而凱凱可能是規律性高、趨避性強、敏感度和堅持度都比較高的孩子。此外,兩個孩子對於擁有物的概念和處理方式也大為迥異。
然而,這樣的判定,只是從父母的分享和孩子的外顯行為來猜測,真正要了解孩子的氣質向度,還是得經過專業的評估才能進一步解析。此外,天生氣質並沒有好、壞之分,對孩子未來的成就也沒有太大影響,然而在教養過程中,卻可能因為父母的不夠了解,造成親子間複雜的連鎖反應。
例如在臨床上,許多媽媽所稱的「磨娘精」,其實就是自主性高、反應強度較大的孩子;而我們在經常說的「樂天派」、「拖拉型」、「急性子」等個性,大多也都受到天生氣質的深深影響。
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天生氣質,對教養會產生很大的助力。舉例來說:一位活動量大、敏感度低(少根筋)的孩子,他每天就是有固定的能量需要消耗,如果父母因為自身所好,硬要幫孩子安排靜態的繪畫、鋼琴、閱讀、烘焙……活動,會發現孩子活動時外務特別多,一下要喝水、一下要尿尿,即使到了深夜還精神奕奕,讓父母不勝其擾。
這時,父母與其對孩子生氣,不如抓起孩子的雙腳,讓他在客廳頭下腳上走幾圈,如此不但能消耗孩子的體力,還能刺激他大腦前庭的發展。
其實,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父母最好也能評估自己的氣質向度,才能在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中找到平衡點。試想高度堅持的父母,如果遇到同樣堅持度高的孩子,親子互動永遠只是硬碰硬,最後一定是兩敗俱傷。
相反的,若父母能認同孩子的天生氣質,在孩子展現堅持的時候,運用一些小技巧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用幽默感來化解氛圍,便能卸除教養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
最重要的是,無論面對哪一種類型的孩子,父母都應清楚、誠實的與孩子溝通與互動,孩子感受到被信任與被尊重,即使過程不一定都順遂,但一定會朝愈來愈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