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心事】朝鐘暮鼓不到耳

羅秀美 |2011.08.01
5186觀看次
字級

「朝鐘暮鼓不到耳」,語出李咸用〈山中〉:「一簇煙霞榮辱外,秋山留得傍簷楹。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挂情。世上路岐何繚繞,水邊簑笠稱平生。尋思阮籍當時意,豈是途窮泣利名。」

唐代詩人李咸用(約西元873年前後),工詩,著有《披沙集》六卷與《文獻通考》傳世。李咸用一生,據知屢試不第,這首〈山中〉詩或許即因此有感而發,詩中「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挂情」兩句為傳世佳句,並已轉化為成語「暮鼓晨鐘」而廣為人知。

此詩第一、二聯述寫的是山中生活的面貌,景中寓情。早已置身紅塵俗世之外的詩人,日日面對秋山、明月與孤雲,日子何其愜意。尤其重要的是,詩人對山中佛寺的朝鐘與暮鼓「聽而不聞」,聲聲皆不入耳,意指外在的一切皆已無法擾動詩人的內心世界於萬一。詩人想表達的是已然遠離塵囂的淡泊之意,充分反映他在仕途上的不順遂。

後來由此轉化的成語「暮鼓晨鐘」,除了指出晨鐘暮鼓為寺廟朝夕報時或傳達訊息之聲外,也指一日時光,或借此比喻使人警醒或覺悟的力量。杜甫〈遊龍門奉天寺〉即有「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的名句,即有感於寺廟之晨鐘暮鼓確有激盪人心之效。

第三、四聯則以寫情為主,「世上路岐何繚繞」的慨嘆,對照「水邊簑笠稱平生」的愜意,可見詩人之心境。而「尋思阮籍當時意,豈是途窮泣利名」,更點出詩人內心最深沉的痛。詩人由自己的處境,想及阮籍當年窮途之哭,必然不只是仕途困頓之悲,而是觸及千古文人皆有之痛。《晉書‧阮籍傳》指出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

阮籍之不拘禮俗與行不由徑的任真自得,由此可知。成語「窮途之哭」亦因此而來,本指阮籍因車無路可行而痛哭,但也形容因身處困境而悲哀之意。是以,此痛為「窮途」之際,面對人生路途之蒼茫而放聲悲泣之痛。蘇軾〈寒食詩〉也曾興起「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誠然。

因此,詩人以「朝鐘暮鼓不到耳」一句,呈露了他心如止水的隱居生活裡的心境——外物之動靜,已難以動搖詩人平靜的內心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