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是人們的所有言行舉止、生活作為,都稱為事情,一粒芝麻落地是小事,一個朝廷換代是大事;嬰兒出生是喜事,老人逝世是喪事;兩軍交火是戰事,良朋對酌是樂事。人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事情在進行,其中包括平常事、非常事、稀罕事、意外事、卑鄙事、可恥事、恐怖事、骯髒事、想不到的事、看不見的事,不管世事如麻、人事滄桑,只要事不關己,也就沒事沒事。
大陸有句口頭禪,不管碰到什麼狀態,即說「沒事沒事!」有一次我和內人在福州市坐計程車,司機猛然剎車,內人頭撞前座,司機卻連說「沒事沒事!」內人惱曰:「你沒事,我的頭有事!」又能怎麼辦?只好說說了事。
沒事就是清閒,當然最好,「閒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這是難得的享受,常人哪有如此清福?枕上一睜眼,事情就像漲潮似的,一波又一波地湧來,小事大事手頭事、好事壞事窩囊事、近事遠事麻煩事、易事難事身邊事、明事暗事祕密事、緩事急事無聊事、家事國事天下事,所有雜事,都有其滋生的源頭、演變的流程、發展的趨勢、可能的結果,這種現象和情狀,叫做事態。
事態千奇百怪,變動不居,端看何等人用何等方法去處理,有人執簡馭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人治絲益棼,小事擴大,大事搞碴,否則,也不會弄得事態嚴重、事態緊急、事態惡化、事態擴大,人間也不會如此複雜,人情也不會如此詭譎,社會也不會如此混亂。
任何事態均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事情本身的狀態,二是人們對事情的態度,也就是人對事的看法和評估,因為每個人的身分和立場不同,對事態的看法自然有異,就以一家人來說,譬如廚房裡水龍頭壞了,在爸爸和子女看來,那是小事一樁,可是在身為主婦的媽媽看來,那卻是「大條代誌」,必須趕緊找水電工來修理;同樣地,如果家裡電腦中了病毒,使用者的爸爸就認為事態嚴重,媽媽和子女卻置身事外,一點也不著急;可是小弟弟的玩具零件遺失了,他不但認為那是天大的事,而且還會哭吵、要求大人馬上去購買補充。
所以同一件事態,有人看為大事,有人卻視為小事,其實,事無大小,端看立場而己。
就整體而言,當然以關係多數人的稱為大事,涉及少數人的應屬小事,但是事態之中,除了大小,尚有利弊善惡之分,古人言:「毋因善小而不為,毋因惡小而為之。」就是告訴我們:善事惡事不分大小,大事小事卻有善惡。
把小事當成大事,有點誇張,是近視眼;把大事當做小事,犯了粗心,是老花眼。既然有了事態,不論大小,都須好好處理,近視看事態,只是窮緊張,害處不大;老花看事態,就會出紕漏,損害嚴重,「小不忍則亂大謀」和「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些話,就是針對因小失大而發。
事態多變,幻化莫測,不過古人有些處事的原則,儘管事態緊迫、事態嚴重、事態複離、事態迷離,只要把握「事緩則圓、事豫則立、事急計生、事密則成」來對付眼前事故,當可化大事為小事,變小事為無事。
所以為人處事,「須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能把小事做得很好,才可奢言做大事,如果一心只想做大事,勢將一事無成。漢朝宰相陳平,年輕時在家鄉社祭時擔任殺豬分肉的工作,他每切一塊,連皮帶骨,均勻分配,父老皆大讚譽,果然後來能當大任,就是一個典型的範例。
不要以為那有什麼困難?看別人做事容易,自己動手,就會感到笨手笨腳,未曾經過鍛練,做起來是很難得心應手的,所以過去學徒學藝,都是從最粗糙、最基本的工作學起,不能一步登天。應知小事是大事的種籽,大事是小事的爛果,不可不謹慎從事。
清‧陳繼儒《小窗幽記》中說:「無事如有事時提防,可以弭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銷局中之危。」筆者不才,續云:「小事如大事時處理,可以免後遺之患;大事如小事時輕鬆,可以少錯亂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