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狗鮫小檔案:
●學名:Chiloscyllium plagiosum
●俗稱:狗沙、沙條
●棲息地:珊瑚礁與海底植物或石縫
●分布:台灣分布於北部及西部海域

俗名狗沙的斑竹狗鮫,是軟骨魚綱鬚鯊目天竺鯊科斑竹鯊屬的一種。春、夏季是斑竹狗鮫繁殖的季節,通常每次產下的卵鞘中只會含有一個受精卵,而每顆卵鞘只會孵化出一隻狗鮫寶寶;可是屏東國立海生館不久前卻發現一顆雙卵黃卵鞘,是開館以來的首例,館內的資深飼育人員都說頭一遭看到,直呼實在太稀奇了!
斑竹狗鮫屬於軟骨魚類的夜行性鯊魚,繁殖方式屬於卵生;當鯊魚媽媽產卵時,會尋找安全又危險性較低區域產卵,並且分泌絲狀物連結數個卵鞘,以利固著於石縫中,以避免被強勁的海流沖走或是防止敵人破壞。
卵鞘為深褐色豆莢狀,表面偏光滑、外型特殊,鯊魚媽媽體內受精後排出體外。正常來說,一顆卵鞘只會含有一顆受精卵,此次會產下雙卵黃卵鞘,主要是因為卵在形成的時候,發生異常所致。
在孵化期的卵鞘,飼育環境需要良好水流與溶氧度,以保持健康;經過兩至三個月,小狗鮫即會努力用頭部將卵鞘的一端擠出一個開口,游出孵化誕生。
目前,工作人員正將這顆珍貴的「雙胞胎」與其他的卵鞘作區隔觀察與照顧,希望斑竹狗鮫寶寶可以順利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