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蜘蛛的外形不太討人喜歡,卻也是潮流話題的主角。除了紅極一時的電影《蜘蛛人》外,更是科學界最夯的研究對象。
由於蜘蛛是成千上萬陸生生態系中,物種數量及豐富度最高的節肢動物捕食者,因此成為生態研究的最愛之一。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卓逸民主持的行為生態研究室,又被稱為「東海大學蛛式會社」,便是以蜘蛛為研究對象,天天和蜘蛛為伍。
研究團隊十年來追監蜘蛛的行為,首度證實牠們也懂「障眼法」,會主動放置和自己有相同光訊號的隱蔽物當做分身,以降低被胡蜂等獵食動物發現的機率。卓逸民教授表示,許多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結網性蜘蛛,身上都有鮮豔斑紋,經他們研究發現,體色在這些蜘蛛的行為生態上,確實扮演著吸引獵物的重要功能,如夜行性的結圓網型蜘蛛體色雖然不鮮艷,腹部卻常有特別明亮的斑點,吸引其他昆蟲接近,再以蜘蛛網加以誘捕。
此外,很多結網性蜘蛛會在蜘蛛網上堆放獵物屍體,數百年來學者大多推測其功能可能是增加蜘蛛的隱蔽性,以及降低胡蜂等捕食者的攻擊率,可是卻從未有人針對此現象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在蘭嶼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故布疑陣後,捕食者確實無法分辨蜘蛛及昆蟲屍體所產生的光訊號,昆蟲屍體甚至會誤導捕食者的攻擊,進而增加蜘蛛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