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籍記載看,印章的起源,首先與印章是權力的象徵有關,特別是和帝、王有關。換句話說,印章最早是以官印身分出現的。
官印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堯、舜時代。
唐代徐堅等人編纂了一部名為《初學記》的書,該書卷三十輯錄了漢代《春秋合誠圖》裡,記載著關於官印起源的傳說:堯與太尉坐在舟中泛遊,忽然,一隻鳳凰飛到他們面前,將背負的圖書交給堯。這圖書裝在一個赤玉匣子中,長三尺,寬八寸,上有黃玉檢斗,用繩子捆扎,兩端用泥封固,並加蓋了「天赤帝符璽」的印章。
《後漢書‧祭祀志》下則認為官印起源於夏、商、周三王:「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玉璽,以檢奸萌。」這說明,在古代,帝、王是首先使用印章的人。也就是說,印章首先是作為權力的象徵出現的。
其後,各級官吏也都陸續有了印章,以行使其職權。元‧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對璽印是權力的象徵有過深刻揭示:古代,天子所佩的叫璽,屬下大臣所佩的叫印。沒有天子施印的詔書,朝廷的號令就不能到達四海;沒有官府的印章,國家各部門的公文就不能傳達到下達單位。
官印的起源,還與其表示特信、信譽、誠信有關。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印,執政所持信也。」
另一東漢人蔡邕在《獨斷》一書中也說:「璽,印也。印者,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