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網路票選「一百年度交通十大願景」,希望加強大眾運輸駕駛管理獲最高票,但九成五民眾都有「路見不平」深刻印象,顯見這是各縣市的共同現象,亟待徹底改善。
開車行走台灣各地,除了幾處路面平坦、少坑洞瘡疤及無突出水溝蓋,相信多數駕駛能感受到車輛「跳曼波」,和有閃溝蓋的經驗。多數路面高低起伏像「海波浪」,汽車宛如陸地行舟。
馬路坑洞大小不一,碎石瀝青破裂四散,必須隨時留心注意,免得誤入陷阱遭殃。
最令人氣結的是,到處可見怪手機具作業,挖路施工無所不在,卻不知進行什麼工程。
開車行經市區鄉村,常見到剛鋪好的柏油路,過沒多久又挖除,浪費民脂民膏,申請單位無法協調,除了下水道擴建,還有電信、水力公司、第四台、更換電纜線等工程,為何不能統籌辦理,讓人實在想不透?
何況,路面重新鋪設,只是刨光表面淺層,坑坑疤疤像貼膏藥,實在難看。
道路被欄杆、反光椎圍住,車輛只能繞道緩行,或堵在車陣難動彈,本就不平坦順暢的路面,加上路障橫擋,路不平氣就不順,開車容易心浮氣躁。
台北市實行「路平專案」成效良好,據知經驗來自日本,以不影響人民生活為主,事先做好隔離措施,避免灰塵瀰漫;工程不偷工減料,逐層鋪設步步夯實,完工後限定時間內不得開挖等,值得各地方政府參考。
行是人民生活重要的一環,基於行的權利、安全和舒適,政府應加強管理道路施工,並積極改善路況,讓民眾除了「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也能享受高品質的道路。
無明(台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