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於最近放榜了。人有失神、馬有亂蹄,考試也有分數高低差別,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考得比預期理想的,自然就高興了;若是考得比預期的差,那就得看父母和孩子平日打下的親情基礎,及情緒處理的功力,接著才是面對事實或進一步規劃人生的後續發展了。
無論是歡喜也好,惆悵也罷,孩子的情緒反應多少會跟大人的情緒反應相仿。原因是,孩子的情緒表達,多半是跟大人學習模仿而來,有些孩子反應過於激烈,大人不必急於「控管」,不妨先同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並非孤軍奮戰。
接著父母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平日的言行,因為孩子的行為,其實就像大人的一面鏡子,反映出父母平素的行為,所以當你不能認同孩子的同時,就表示父母該自我檢討了。想想,如果父母的情緒與行為,正如孩子當下的言行,就可知道孩子如今的反應事出有因了!所以曾經聽人說過:孩子的行為就是父母的「現世報」,不知您是否同意鏞
對於不滿意結果的人,不論如何都要面對現實│也就是要選填志願了。根據研究指出,大學的選擇與努力,會影響未來二十年生涯,所以即使是考上第一志願,但進了大學後不用功,也是枉然。
而就算是覺得沒考好,也不必覺得人生無望了,可以跟父母、老師、兄姐、同學等,討論一下如何選擇科系,是以興趣為主?還是以市場趨勢為主?自己的興趣是什麼?是否有什麼潛力尚未發揮或知道某些領域充滿發展性?市場的趨勢演變及具備什麼能力最有競爭力?如何為自己多準備幾把刷子?都可以藉著選填志願的時候,一方面開拓自己對不同領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藉著從不同人的觀點,多了解一下自己。
此外,有些科系彼此原本就有相關性,目前甚至有許多科系是延後分流(先考進一個學院,等讀完一兩年之後再選專業科系進行鑽研),所以不必一定非要讀什麼系不可,除非已對那個系有深入了解,決定非讀不可,才認真考慮重考,否則不妨可先就讀試試看,就算真的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可轉學或轉系,重新調整自己的步調。
人生的旅途中,其實會遇到很多轉機和改變的時刻,只要掌握好做抉擇的機會,做出理性與彈性的抉擇,配合其後的努力與學習,相信對未來的前途,一定能充滿信心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