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縣市鄉鎮 設老年照護醫療專區 增就業機會 使年輕人進駐 改善人口分布 振興地方經濟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台灣「老化地圖」,今年五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百分之十點七五,嘉義縣、澎湖縣與雲林縣老年人口超過百分之十四,甚至有二十三個鄉鎮的老年人口超過百分之二十,已是超高齡社區,顯見台灣不僅有老化問題,還有老年人口分布不均的問題;國健局並以「老化海嘯襲台」形容台灣人口老化的快速。
從老化地圖來看,不難發現,老年人口多的縣市鄉鎮,都是青年人口外移嚴重,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區域。也就是說,因年輕人無法在成長的地方覓得工作,只好外出找工作,在外縣市定居,若情況持續,加上國人平均餘命延長,這些縣市鄉鎮人口老化情況將更嚴重。
至於老化相對不嚴重的桃園縣、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都是近年來移入人口多於移出,桃園縣是作為大台北與新竹的衛星都市,新北市是台北市的衛星都市,新竹市則受惠科學園區不斷發展,台中則是吸納南投彰化苗栗等縣市的青年人口。
也就是說,台灣人口老化分配不均,是在於地方經濟發展不均,當初被畫分為農業縣的雲林、嘉義,隨著務農人口老化,青年就業不易,導致老年人口比例維持高檔。
其次,為什麼台灣只二十四年就變成老年社會,而歐美要百年左右?
我認為,基本上經濟愈發達的國家,少子化與高齡化愈嚴重,而且台灣的現代化發展過程,將歐美的百年路壓縮到三十年,加上台灣數十年來醫療科技發展進步快速,使國民平均餘命不斷延長;另外,國民政府遷台,使台灣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兩百萬,來台的人以成年人為主,人為遷徙造成人口結構變動,也增加老化速度。
雖然提高結婚、生育率,是解決人口老化終極辨法,但短時間內必須嚴肅面對老化的不可逆趨勢,而且危機就是轉機,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也如戰後嬰兒潮一樣,將會創造新商機,會刺激低迷許久的內需經濟,政府應該投資發展銀髮產業。
大都會人口雖多,但生活步調快、生活壓力大與物價高,並不適合老年人居住,都會老人口其實是以便利、良好的醫療水準為考量,若政府改善醫療資源分配,讓適合老年人居住的鄉鎮,成為吸納外來老年人的優質社區,劣勢反會成為優勢。
例如,在建立長照系統時,可將老年人口比例偏高的鄉鎮,設為老年照護的醫療專區,打造老人生活舒適的環境,吸引其他縣市鄉鎮老年人口移入,創造老年產業,同時創造就業市場,吸引年輕勞動力進駐,就可改善人口分布不均問題,並振興地方經濟。
此外,由於醫療科技發達,今天不少老年人富裕且健康,政府應對初老(六十五至七十五歲)者生活輔導,鼓勵投入社會擔任義工、上長青學苑、出國旅遊等,提高老年人活動力與社會參與力,活化高齡社區。相信從心態和制度雙管齊下,就算老年人口上升,但老年生活品質也可提升。
國任(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