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坊位於淮海中路與南昌路之間,東邊是茂名南路,西邊是陝西南路,是一處當年文化界、思想界名人聚居的地方。
很多人喜歡從淮海坊的南端進入,穿過坊間,由北面淮海中路的出口走出,然後展開他在淮海路上的購物之旅。
這些人或是悠閒、或是匆匆,但當他們不經意間抬頭,發現自己經過的正是某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的舊居時,總會慢下腳步打量一番,原來,這幢不起眼的老房子裡,居然藏著一段影響了整個中華大地的歷史。
淮海坊建於一九二四年,原名霞飛坊,坐落在淮海中路(原霞飛路)九二七弄,一九二四年由教會普愛堂投資建造、三層磚木結構房屋,共一百九十九幢。里弄寬闊,圍牆低,用鑄鐵大門,天井也縮小了。由於地形狹長,總平面布置採用行列式,特別是將三十個單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見。建築式樣,仿法國式住宅。
巴金於一九三七至一九五五年在此居住期間,完成了《激流三部曲》中的《春》、《秋》與《寒夜》等文學作品。二○○六年八月,這裡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竺可楨,在上世紀二○年代中後期也曾經在淮海坊居住。當時,竺可楨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之後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的舊居也於二○○五年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一九三六至一九四八年間,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也在此居住,致力於整理、保護魯迅的手稿,並且編輯完成了《魯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