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政務官歷年來最敢衝、最敢言」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出書抨擊醫界亂象,把一些「不把病人當人醫」的惡醫稱為「獸」醫,獸醫界強烈抗議被汙名化,昨天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遞狀控告楊志良侵害名譽,而據報導,「人醫」界也有不少人被惹惱。
但值得深思的是,人也是動物,平平都是靠醫治「動物」,兩個醫界執業時到底有什麼差別?筆者在人醫界服務多年,曾與許多「仁」醫共事,家中亦養狗、貓和鳥雀等寵物,常常帶牠們去「獸醫」看病,略述有關仁醫的作法,提供參考。
由於「人命」比「獸命」關天,所以仁醫看病會仔細詢問患者所有症狀的來龍去脈,及是否出現其他可能相關症狀,還會詢問患者旅遊史、過敏史、家族史等,作為診療參考;而且,仁醫會替患者做完整的身體「理學檢查」。
因為所有檢查和治療(藥物、手術)對「動物」都有潛伏的傷害性,以人而言,至少還會浪費健保資源,仁醫看病時如果未了解疾病的過程,和得到適當的「理學診斷」前,絕對不會亂做無意義的檢查(驗),除非必要,更不會輕易亂槍打鳥地開藥物處方,及師出無名的開刀手術。
仁醫除了診治患者外,還會教導患者自我保養、衛教,恨不得患者能「健康到永遠不需要醫療」。
由於仁醫自知個人知識有限,而患者健康無價,他們未來有可能需要求診其他醫師,所以會把上述所有的經過「完整確實」記錄下來,使病患的診療能無縫接軌。
筆者認為,無論「獸醫」和「人醫」都應該做「仁」醫,心中應該只有患者、沒有業績,以楊前署長仁民愛物和好打抱不平的個性,獸醫界同仁應體會他是言者無心,至於人醫界不妨以「無則勉之、有則改之」視之,畢竟楊教授研究公衛學教育數十年,且曾任全國醫療行政最高首長,所言必有所本。
高克培(台北市/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