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費銳減 節目品質低落 政府應縮減頻道 規範本土製播量 要求電視台提撥盈餘用於製作
資深電視製作人詹仁雄的一篇討論台灣綜藝節目發展文章,引發大眾的關切,詹仁雄直言不諱地批判電視台廣告收益很高,卻只拿一小部分製作節目,加上電視頻道過多,競爭激烈,導致節目品質低落
。
而對岸綜藝節目製作費豐沛,只要有好點子,不乏肯投資的人,因此許多台灣演藝、幕後工作人員,搶著西進大撈人民幣,長此以往,台灣電視製作將淪為對岸的傭兵。
我對製作費高就能做出好節目存疑,以近幾年中國電影猛搞大製作,卻被批評空洞,而台灣電影小成本卻屢創佳績來看,成本與成品間並無必然關聯,除了錢,還需要人才有效運用經費,台灣的優勢是人才,但若製作成本低到不可思議(詹仁雄說,一集綜藝節目預算僅十幾萬元),付工作人員薪資後恐就所剩無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要推出好節目恐怕很難。
因此,沒錢做不出好節目,不過,光是有錢也做不出好節目,前者是台灣綜藝節目普遍的困境,後者是大陸的苦惱,對岸才會不斷高薪挖角台灣電視從業人員,也就是說,台灣綜藝圈還有許多人才,缺的是資金。
若是台灣再不解決製作經費,導致人才西流的問題,恐怕不久後,know-how(技能知識)全被對岸學去,加上產業萎縮無法繼續培養人才,綜藝節目未來恐怕非常不樂觀。
不過,我不同意詹仁雄所說,開放置入性行銷與企業贊助就可解決問題,台灣電視節目的置入性行銷並不少,但經濟收益全被電視台拿走,就算開放也幫助不大。
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政府開放過多的頻道,造成過度競爭,電視台總擔心賺得不夠多,為了保障獲利,盡可能砍各種成本,近十餘年來,中港韓劇大舉進入台灣有線電視,還有一堆小成本的節目,就是市場過度開放,而本土供給不足所造成的結果。
此外,黨政軍退出媒體,商人接手頻道,電視台將節目製作外包化,也是影響製作費的原因。節目外包化讓電視台能將收入與支出切割,電視台出價,覺得能接受的製作公司就承包,過度競爭、資源有限的結果,就是殺價,走上惡性循環。
建議政府縮減頻道數量,嚴格要求本土製播的節目數量(時數),甚至要求每一個頻道的綜藝、戲劇、新聞等節目的占比,或介入製作公司和電視台的合約制定,要求電視台必須提撥固定的盈餘用於節目製作,使產業革新。
不過,從本土電影和戲劇節目復甦來看,我不認為政府主導會有多大幫助,頂多只能清除一些不利條件,產業革新還是要從業人員自覺,消費者也願意挺好作品,才能真正扭轉劣質節目充斥的綜藝節目環境。
王瑞(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