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心事】 萬物靜觀皆自得

羅秀美 |2011.07.11
52224觀看次
字級

「萬物靜觀皆自得」,語出程顥〈秋日偶成〉:「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宋代理學家程顥(1032-1085),自幼聰慧過人,據說十歲能詩。後師從周敦頤,立志於孔孟之學,並博覽諸家。周氏教學中,常要求學生思考孔子與顏回之樂究竟為何?其師生倆既不得志又困頓一生,卻依然不改其樂。程顥由此尋出人生的道理,正因孔子與顏回確知了人生的價值在內而不在外之故。

此外,程顥也對道家及佛教有所體會。是以,程顥在求得閒差定居洛陽後,於每日讀書講學中,更加深刻體會了求學問道之樂。這首知名的〈秋日偶成〉,正是程顥對人生之體會的最佳呈現。

〈秋日偶成〉所呈露的是一派意態悠閒、凡事從容,絲毫無任何壓力的姿態。因此一覺醒來,但見紅日已高照東窗。走到戶外,以平靜的心觀賞萬物,一切無不美好;而春夏秋冬四季亦皆有其殊勝之處。「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這一名句中的關鍵,便在一個「靜」字;而人生修為的關鍵也正在此一「靜」字。人能靜得下來,便是功夫;遇到任何變化,皆能怡然自得。人似乎不必因為順逆窮達而有任何波動,靜觀萬物即知其中奧祕。

因此,若懂得靜觀之樂,便能看穿天地風雲之變幻乃無所不在的。程顥認為「人與天地一物也」,因此,當他沉思宇宙義理時,發現「道」乃萬物之本源,卻不隨萬物之生滅而有所增減;而我們的思緒卻能隨著風雲變幻而隨時不同,並極盡奇思妙想之能事。既如此,世間還有什麼不平之事?道家之精義盡在其中矣。

然而,最後程顥歸根於儒學,將孔子「貧而樂道」與孟子「富貴不能淫」合而論之,為「豪雄」下定義。處富貴而不迷失本性,困頓時依然不改其樂。人生在世,茍能如此無欲無求,便是真正能夠靜觀自得者,如此男兒方能配稱「豪雄」了!若能到達如此修為,何必一定得功成名就,才算發達?

因此,通過直覺與萬物冥會,以達到物我合一,正是〈秋日偶成〉的精義所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