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態】──談慣態 學壞容易學好難

吳東權 |2011.07.11
2236觀看次
字級

對物體來說,有一種慣性,那是物體對抗其運動狀態的一種屬性,要使靜物起動或是改變運動中的物體,加大其速度和方向,都會受到慣性的阻礙。

大自然的慣性更是明顯,天體運行、四季更迭,春來花開,秋到葉落,成為永恆的慣態。晏幾道〈鷓鴣天〉:「夢魂慣得無拘束,又踏楊花過謝橋。」侯真〈減蘭詞〉:「天公薄相,慣得柳綿高百丈。」王觀〈木蘭花令〉吟梅詞:「東君有寵偏撋就,慣得腰肢真箇瘦。」都是詠大自然的時令一到,就會出現的慣態景象。

同樣地,人類在生活過程中,從幼童開始,就會有一種隱藏的慣性,在不知不覺間從思想言行中表現出來,那就是慣態。

每個人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長成,潛移默化,就會養成一種特殊的生活習性,譬如大人們常常把「三字經」掛在嘴旁,小孩子自然也不會例外;父母動輒吵架互罵,兒女長大後必然如法泡製,不論是好樣或是醜行,孩子們在那種氛圍中浸淫久了,自然就成了慣態,好的習性難學,壞的事情一學就會,而且一旦養成習慣,要想更改,就更費勁。

這個「慣」字,有貫穿心靈的意思,小孩被家人縱容、被遷就、被寵愛、被誤導,心靈上積非為是,久而久之,長大後進入社會,就會以為那是正常的,但是已經離開父母庇蔭,失去支持,往往就無法適應環境,這都是從小嬌生慣養所造成的失敗慣態。

所以說;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誠懇的為人態度,可以終身受用無窮。 我的兩個小孫子,一個讀小三、一個讀幼稚園大班,每天下午放學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肥皂洗手,以防細菌帶進家門。

「濕、搓、沖、捧、擦」照著做, 起初,都很聽話,接著,日久玩心生,常常藉故躲避。

「沒有洗手,不准吃東西,也不許看電視。」我嚴厲地下達命令。

半年後,逐漸養成習慣,不須強迫,他們已能自動洗手。

從回家首要洗手這件小事,別說小孩,就是大人們有時也會忘記,可見一項動作要養成慣態,說難不難,說不難卻也滿難的。

奇怪的是,我們有許多不良習慣,一學就會,習以為常,例如:偷懶、晚睡、遲到、馬馬虎虎,乃至於酗酒、賭博、菸癮、狎玩、偷竊、吸毒、講粗話、亂吐痰、丟垃圾、不排隊、大聲公、沒禮貌、闖紅燈、開快車、貪婪自私、欺瞞詐騙等等,很容易成為慣態,像魔鬼附身,一旦驚覺,想要驅魔革新,那比養成一項良好習慣還要難。

人的不良行為極易養成習慣,好習慣卻必須認真學習,痛苦維持,才能形成慣態,要不是有法令取締、法律制裁,那真不曉得社會形態會變成甚麼德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非常重要,孟母三遷教子,真是睿智之舉。因為環境影嚮生活,生活產生觀念,觀念塑造性格,性格支配行為,行為養成慣態,慣態決定命運,這是一序列的慣性作用。白居易詩云:「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唐明皇慣於「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怎想到居然會「九重城闕煙塵生」,而被安祿山趕進了四川,差點丟了江山?

西哲孟德斯鳩有幾句名言:「好慣態有四:準時、正確、恆心和迅速。缺其一,浪費光陰;缺其二,錯誤百出;缺其三,一事無成;缺其四,坐失良機。」要做到這四項良好習慣,必須先要革除我們既有的不守時、凡事差不多就行、做事虎頭蛇尾,和推拖拉擱的慣態,否則,免談。

不幸的是: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偏偏就養成了這些惡習的慣態。

《後漢書》有兩句鏗鏘有力的話:「匪砥匪革,終淪嬖習。」沒有痛下決心強迫自己革故布新,養成正確慣態,到頭來肯定會敗於不良習慣之下,這個道理,盡人皆知,端看做還是不做?改抑是不改罷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