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閱讀一個人物,又或是一個專題,他們所見所聞,他們所思所想,總會讓人感同身受,但是有感受的不只是後代讀者而已,當事者亦然。時代思潮是他們身處的歷史境遇,卻不能完全解釋他們為什麼這麼想,換句話說,不只是因為某某思潮而促使這個人有這樣的想法,而是說在他生命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怎麼面對這個問題?他又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當他帶著這樣的疑惑來叩問世界,又產生什麼樣特殊的見解?
這就是「生命的學問」,我們具體感受自身的困境,也感受時代的問題。以此觀之,晚明是一個複雜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時代。一方面,是「晚明經學的復興」,另一方面,卻又是「縱樂的困惑」;可以是三教合一的並存,也可以是四民異業而同道的合流。在此中,生死問題也成為當時知識人關心的焦點,羅汝芳、李贄、焦竑、三袁、憨山德清等人皆是如此,他們各有見解,也或有異同。
閱讀這些人的著作,總會讓我想到余華《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是的,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所以憨山德清才要破生死根本、所以李贄才要傷生而不傷逝,可是談了這個問題,不代表解決這個問題。人生在世,又有哪些重大的生命疑惑真的可以「解決」呢?他們只能帶著生命的困惑與困境,藉由思考來試圖抒發,並以此自解,或哭或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