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第二次基測,國文寫作題目「當我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一般認為淺顯易懂,很容易發揮,甚至有國中校長質疑太生活化,調侃說「這也可以當題目喔」,事實上,這個題目可深可淺,端視個人詮釋。
自己與他人意見不同,佛家謂之「見諍」,乃各執見解,不肯退讓之意,換言之,是人與人之間之意見論諍,最大的關鍵點,在於思想上的差異。
凡夫總是堅持己見,很難接納他人的看法,原因來自家庭、教育程度、社會環境、人際關係和生活經驗等,俗諺「一樣米養百樣人」,眾生具眾生相,受到習氣影響所致,思考模式格格不入,意見相左在所難免。
心念為意向的主導,如駕馭馬車的領頭,「見和同解,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最圓滿的,一旦引起諍論,不論誰輸誰贏,都將衍生無邊煩惱,輸者心不誠服,贏者增添驕慢,連朋友也當不成,兩人都是輸家。
與他人意見不同時,有幾種作法可參考。一是透過公正人士、師長耆老或值得信賴的社會賢達,以專業素養、生活經驗及出世智慧,化解思想鴻溝;尋求第三者當魯仲連,達到潤滑油的效果。
另一種是「自通之法」,即換我心為你心,以自己的感受想到別人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不會視之為敵對,即使有所諍辯,亦採無諍之辯,諍辯不帶火氣,不以意氣相諍,俾能不傷和氣。
最好的方法是改變自己,改變行為的唯一方式,就是改變思想,切忌口舌上爭輸贏,俗話說「沉默是金,雄辯是銀」,只要是無關善法、有意義、有建設性的話,則不與世間諍,這並非退縮懦弱,而是覺者的表現。
妙雲(嘉縣大林/宗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