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八十高齡的潘松帶先生,有兩位藝文媒體圈的名人兒子潘罡與潘勖,都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高材生,而他自身學歷雖不高,仍擔任小學教員,直至退休,才在二十多年前提筆創作。
追憶半生歷經內戰與白色恐怖的年代,以及從廣東漁村輾轉香港與台灣的顛沛流離生活,乃至來台成家立業後,發現基礎教育之於國家民族的重要,埋頭鋪陳似水年華的斑斑血淚,長篇著作將近百萬字,長達二十年的筆耕,濃縮成四十萬字,在六年前出版;近年來,學會了電腦打字,又重新整理,補綴成五十餘萬字,終於,讓心神皆安寧下來。
這本書的出版目的,除了一吐為快,更重要地,借由個人切膚之痛,將國仇家恨昇華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勇氣,具體明確地陳述人民百姓活在政治擺盪中的撕裂與折磨,幾乎等同於抽取畢生精髓的血書。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人來說,國共內戰的經歷與隨之而來的清算鬥爭,無論怎麼想像,都很難相信,那會多麼的不可思議?這本書的上冊《嗚咽的神州》,絕對第一手真實地描述了人類恐懼的極限。而百聞不如一見的香港之善與惡,在中冊《浪蕩風雲路》中的驚鴻一瞥,雖發生在半世紀前,仍有值得參考的人性特質。而下冊《寒雁的悲歌》中,則讓人驚訝地見識了「外省人」也要領教的白色恐怖。
作者巨細靡遺地陳述了自己的心境與情意結,在百般心驚膽戰中,也不得不佩服其堅持理念的毅力。潘罡說:「父親堅持每天運動,七十多歲,還能一次做兩三百下伏地挺身……」通電話時,中氣十足地如雷貫耳,感受得到老先生的精力絕對比年輕人還充沛,如此毅力,似乎只有上一個年代的人,才具備這樣的特質。
也許,艱困的年代,才能造就時代的英傑?作者在大陸時生活在貧困的小漁村,上山下海地牧牛、砍柴與捕魚,還拗著脾氣死要讀書,更頂著無人能擋的牛脾氣,槓上當權的惡勢力;也許是老天也跟他槓上了,無論主人翁海角天涯地避走香港做苦工,或投靠台灣從事教育工作,總能讓他一路槓到底;當權者,似乎是他永遠的敵人,原因何在?
熙攘之間,是自傳體小說,貼身的一頁血淚史。誠如作者所言,作為一個小老百姓,雖生死平凡,卻眼見大時代的興衰起落,忝為知識分子的一點責任,無論如何也要嘶聲吶喊一下;當局者,無論接受與否,若能聽見,便有一起省思的機會。
作為一個人的勇氣,似乎就在那放下一己之私的瞬間,看見了自己的靈魂發光。我深信,潘松帶先生,也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介草民,卻絕對是大時代裡的一道光芒,那源源不絕的能量,就是作品裡誰也拗不過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