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我始終覺得作家悲觀的比較多,這樣的印象尤其在我生過一場大病之後特別強烈;前兩年,我差一點跟死神相逢,但因依戀這個世界,所以拚了命的掙脫死神糾纏,才活到現在。
在我心情盪到谷底時,其他事物都引不起我的興趣,只能用讀和寫來打發時間,我大量閱讀小說,比如有一本《1Q84》,是村上春樹的作品,這本書寫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最後結局是男女主角青豆與天吾雖然對彼此抱持好感,但因緣際會漸漸拉開了距離,只有透過空氣蛹,有過短暫的時空重逢。
後來我又讀了馬格斯‧朱薩克的《偷書賊》,這本書的小主人莉賽爾用偷來的書學認字,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故事最後一場無情的大轟炸讓她失去了所有,家人、朋友、家鄉……就像我生病而失去信心一樣。
我自己呢,在那段煎熬的日子裡,十分痛苦和悲觀,徘徊在憂鬱的邊緣,這些書讓我偷偷的流下眼淚,也把負面的情緒代謝掉,所以我更加相信所謂的感動,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瓶頸或藩籬,一篇文章以暗喻或迂迴的方式來影響我們,彰顯它初帶苦澀後勁回甘的深層意境,就像大鐘被敲響了般,會發出嗡嗡的和鳴。
而那些文筆好的人,他們的悲觀因子顯然比樂觀因子多,我以為美麗的文字,都是情緒撞擊下的產物,這是創作的動力,也是藝術的核心,好的文章,總是由複雜之中淬煉出蒸餾水般的純淨,那些擁有寫作欲的人,多愁善感、愛鑽牛角尖的原因,或許是想對人生的疑惑一探究竟吧。
難怪大家都說「憤怒出詩人」、「文學是苦悶的象徵」、「愁苦易好,歡娛難工」……正說明創作跟情緒的黑暗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