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一葉舟】細說從前 發現冰河灣

文與圖/林心雅‧李文堯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2011.07.08
657觀看次
字級

要說誰最早發現冰河灣,其實在千百年前,阿拉斯加東南的特領吉特印第安人(Tlingit)即活動於今日冰河灣一帶。拜豐富海洋資源之賜,他們以捕捉鮭魚、海豹、海獺、鯨魚維生。直到八百年前,因氣候轉寒導致冰河前進,迫使他們遷離了冰河灣,在冰海峽(Icy Strait)對岸的胡納村(Hoonah)定居下來。那時冰河灣被胡納部族稱為“Sit-a-da-kay”(“Ice Bay”即冰灣之意),直至今日,仍被視為他們祖先的故鄉。

歐洲白人發現冰河灣,最早可溯至十八世紀中葉。1741年,那時阿拉斯加仍不歸美國所有。契里可夫船長受僱於當時俄國沙皇,駕著聖保羅號來到冰河灣附近,看到沿海盡是冰雪覆蓋的連綿山脈時,說道:「這一定是美洲了……」

首度將此區用文字紀錄下來的,卻是英國著名的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他在1778年5月3日航海日誌上寫著:「在一座非常高的山峰下,有個大海灣……」因為當天晴空萬里,他便將那座高峰命名為「晴天山」(Mount Fairweather),山下的大海灣則取名「跨海峽」(Cross Sound)。他還寫道:「那山脈從峰頂到山腳,全被白雪覆蓋,僅有少數地方沒有雪……」

當時,隨同庫克船長航行至此的喬治‧溫哥華,在1794年以「發現號」船長身分,再度回到冰河灣。他在跨海峽南邊靠岸,派遣一支探勘隊伍,乘小船艇從今日史賓瑟海岬(Cape Spencer)往冰河灣前進,想勘探此區陸地。

探勘艇從丹德斯點(Point Dundas)一路向東航行十餘公里,當他們到達卡羅拉斯點(Point Carolus)──即冰河灣口附近,看到的景象是由冰塊砌成的一面峻險冰牆,橫阻在海灣入口處。其實他們看到的,正是巨大冰河的前端。

1867年,美國從俄國手中買下阿拉斯加。第一位到阿拉斯加探勘的美國人應是查理斯‧伍德中尉,他和原住民嚮導在1877年划木舟到冰河灣上游探看,當時,冰河主體已退至今日羅梭島南緣。

1879年,美國著名的自然學家約翰‧繆爾首次來到阿拉斯加東南區,並組隊划舟至冰河灣,當繆爾拿著溫哥華船長所繪地圖,一行人來到冰河灣附近,卻因雲雨陰霾能見度低而迷路;後來幸運遇到當地胡納人,願當嚮導帶他們進入冰河灣。當風雨交加,所有人都在營地休息,繆爾卻獨自爬上幾百公尺高處,俯瞰眼前因冰河退縮而暴露的大片新領域。他這麼描述首次發現冰河灣的情景:

我攀爬了一千五百英呎,站在第二條大冰河稜脊上,眼前所有的景物都被埋在雲裡……終於,烏雲開了些,在灰色雲端邊緣,我看到了被冰山填滿的遼闊海灣,海灣周圍的連綿山腳,還有氣勢宏偉巨大的五條冰河正面,最近一條就在我腳下。這是我第一次概略看到的冰河灣,由冰與雪與新生的岩石所構成的孤絕個體,黯淡、沉悶、而神祕。

繆爾在1880年和1890年再度造訪冰河灣,並於1890年,在當時冰河前端萊特山(Mt. Wright)山腳蓋了一間小木屋,做為觀察冰河的據點。那時冰河已退至今日繆爾海岬(Muir Point)。繆爾遺留的田野寫生與繪畫,為當時冰河退卻的規模和位置下了註腳。

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冰河在兩百多年間退卻百餘公里,原本被冰覆蓋的冰河灣,如今已成為「Y」型海灣。因形狀如一個人伸出兩隻手,左邊的慣稱「西臂灣」,右邊的則是「東臂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