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報導】中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部日前宣布,在石渠縣一處獨特的巨石上,發現一組摩崖線刻長壽佛及二菩薩等造像,是現存最早的宋代初期摩崖佛教造像,可能與宋代初期印度大師彌底及其弟子賽尊在這地區傳法有關,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
彌底大師是印度知名的班智達(精通五明的學者)、十一世紀印度佛教大成就者那洛巴的主要弟子之一,宋代初期應邀來西藏傳法。他不僅弘揚佛法、修建佛塔,還傳授了可媲美熱貢藝術的唐卡繪製和雕塑技藝。
考古專家溫玉成表示,此次發現的佛龕高四百公分、寬三百八十公分,加上左側及下部有藏文題記,總寬五百二十公分。從右側侍立的菩薩寶冠中有化佛,可斷定是觀世音菩薩,而主尊是長壽佛(阿彌陀佛)。
主尊頭戴三花寶冠,侍立菩薩穿尼泊爾式長裙,外八字腳,佛座上二獅子猶存吐蕃風格,佛像的身光不在肩部等判斷,該像造於十一至十二世紀間,比俄國人科茲洛夫從內蒙古黑水城(哈拉浩特)取走的西夏時代木枝佛畫年代大約早一百年。
吐蕃時代所造的菩薩,頭頂有囊,身穿大翻領長袍,如九世紀上半葉所造大日如來八大菩薩像(文成公主廟)。而此處的菩薩與吐蕃時代完全不同,具有濃厚的尼泊爾瑪拉王朝時代風格,這種風格在吐蕃時代不可能出現,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