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大都是為自己打拚,可是在這個世間上,仍有不少人默默的付出,心甘情願為成就別人的幸福,堅定的走著。
一位住在台中烏日的老先生趙文正,三十多年來不畏風雨做資源回收,所得的四分之三全捐給慈善救濟。他說,小時候家貧,忘不了挨餓的苦,下定決心,若有能力,要幫助其他小孩。「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他想到能讓更多孩子露出笑容,自己的辛苦,變成了一種幸福。
出身南投魚池鄉,人稱陳綢的阿嬤,靠著做糕粿、粽子籌錢行善,不但蓋兒童及少年服務中心,更進一步成立「陳綢少年家園」。陳綢阿嬤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是社會的資源、國家的棟梁,每一個孩子如果不變壞,社會負擔就減輕了。
目前的陳綢青少年教育園地是法定的少年關懷機構,裡面收容了來自各地的孩子,有的單親、父母雙亡,還有的是法院委送過來的問題少年。罹癌近四十年、化療上百次的陳綢阿嬤,忍著身體的病苦,盡心照顧孩子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幸福。
慈悲就有願力,當你心中有別人,不忍他人之苦時,就會縮小自己,為成就別人努力,一切辛苦就不是辛苦,而是轉換成另一種幸福。這份愛的動力會相互感染,世界因此而變得更溫暖。
(須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