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在新書中,以「獸醫」形容沒有醫德的醫師,引發獸醫師憤怒,筆者相信楊前署長僅是比喻,對獸醫師並無不敬之意,但有引喻不當之虞,不過,也再掀起醫德的話題。
筆者上月參加「醫學人文教育成果發表研討會」,會中無論基礎醫學老師或臨床醫學教授,都對如何加強醫學生通識課程,以提升人文素養議題交換意見,沒人反對在醫學院加入人文課程,大家也費心安排敘事醫學、醫學典範人物傳記選讀、社區關懷、醫病溝通、倫理與臨床實踐等,都期盼能培育好醫師。
然而實際情況是,醫院現階段以「功利」為導向,內科看愈多的病人,才能賺更多錢,才是公認的「好」醫師;外科則在開刀愈多、給付愈多誘因下,「開刀數目」與個人薪資成正比,至於開完刀後病人的照護,就全交給護士,例假日萬一病患有突發狀況要找主治醫師,卻未必找得到。
這種只管「衝業績」的制度與績效管理,對在例假日看病人的醫師,沒有鼓勵,對不看病患的醫師也無罰則,只要求「自律」,因而萬一病患有併發症,醫療糾紛就不可收拾。
醫院的職務升等及健保給付、總額支付制度,對臨床業務的定義仍是論量計酬的「業績導向」,業績好和作研究傑出的人,在大醫院才抬得起頭,忽略默默為病患工作的醫護人員。
因此,大部分醫師在SCI論文誘因下,假日寧可在家寫論文,或安排親子遊,能要求他們為病患付出更多嗎?
醫院文化與獎賞升等制度,「培育」了不得不「功利導向」與「實務取向」的醫師,那外科與婦產科當然沒人想幹,試想,當醫師到五六十歲瀕退休之際,不但要看診、開刀或接生,對精神、體力都是負荷,逐漸影響健康外,還要忍受外界壓力,也要在近似「羅馬競技場」的醫院內拚鬥,為個人職務「生存」奮鬥,當年學醫的初衷還在嗎?
而且,台灣是民主與人權伸張的社會,醫師動輒得咎,但還要冒風險「走鋼索」,幫助病患與死神搏鬥,萬一運氣不好,就會有醫療糾紛,等著「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所以急重症患者沒人敢碰,試問年輕醫師會敢走外科與婦產科嗎?
年輕世代似乎已無「醫者父母心」的概念,不可能強制他們做「聖人」,雖然可在醫學教育及在住院醫師接受指導時,讓他們建立觀念,但工作環境及醫院文化也很重要,否則前功盡棄。
可是,在醫院現行制度下,台灣還能培養有愛心及術德兼修的醫師嗎?恐怕是「可遇不可求」。
劉晁佑(台北市/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