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藥價再起波瀾。立委與民間健保監督聯盟質疑,藥價黑洞愈查愈大,竟出現學名藥價格高於原廠藥的荒謬現象,全民被迫當冤大頭。
全民健保實施迄今,歷經六次藥品調查,每次衛生署都意氣風發地「敲鑼打鼓」,向民眾宣稱節省了多少醫療資源,彷彿是了不起的大功,但外界的認知是,藥價黑洞並沒有因此而消弭,還被踢爆,健保前兩百大藥品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同成分、同劑量品項,學名藥比原廠藥高「貴」的離譜情況。
兩年一次藥價調查,目的何在?為何禁不起檢驗?為何藥界流行「一『調』吃兩年」的話?
一項藥品從研發到問世,必須投入多許時間與財力,故而原廠藥享有專利保護期,以高給付價保障其利潤,無可厚非。
而數十年來,台灣缺乏財力雄厚又肯投資的藥廠,因此在新藥研發上幾乎是空白,縱然掛著cGMP(現行優良藥品製造標準,確保藥品從原料、製程到成品,都須經過嚴格的確效作業評估)的招牌,也只能等原廠藥過了專利期,再仿製「學名藥」分一杯羹。
既然學名藥須等原廠藥過了專利期才得以上市,先天就矮了一截,而就算通過BA(身體可用率)及BE(身體相等性)檢測,藥效與原廠藥相同,也只能取得原廠藥的八、九成健保給付價格。
再者,學名藥為了搶攻市場,勢必要削價競爭,以高贈送或高折扣創造誘人的藥價差,強攻原本使用原廠藥的醫療院所;依筆者經驗,學名藥的贈送條件絕不會低於原廠藥。
那麼,在處處皆不「利」情況下,為何會出現學名藥高於原廠藥的荒謬現象?我認為原因有二,必須徹底檢討:
一是,健保局策略昧於現實,太過理想化,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弄巧成拙。
健保局宣稱為了拉近學名藥與原廠藥的價格,希望達到同類藥品同步降價,策略性調高學名藥價。
殊不知卻「矯枉過正」,反而讓土洋藥商更有籌碼在市場翻雲覆雨,競爭愈趨激烈,藥價黑洞就更大;至於因藥價差導致的換藥風潮,所造成的損失就更難以估算了。
二是,健保局兩年一次的藥價調查「功力」不夠,容易被數據蒙蔽,無法確實掌握市場交易價格,藥價調查流於形式,徒勞無功。
健保醫藥生態錯綜複雜,龐大利益背後,潛藏多股不為人知的力量彼此較勁,悄悄影響政策的推行,學名藥價格高於原廠藥,就隱約了透露了這個問題。
魏杏林(雲縣北港/醫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