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為讓《護生畫集》深烙於人心,佛陀紀念館特別將平面藝術打造成半浮雕創作,由藝術家葉先鳴負責雕刻,再由民間傳統藝術家陳啟明彩繪上色,讓原本黑白水墨的《護生畫集》,成了中、西風格合璧的立體浮雕。
平面繪畫變成立體作品,是高難度的挑戰。從事藝術創作已有二十年經驗的葉先鳴,採用的水泥雕技法不需在地面先塑形,而是直接於壁面處理出雕刻效果,由於水泥在戶外高溫下風乾速度很快,因此創作時間需掌控在三至四小時內完成,構圖前必須充分考量各項因素,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一旦工具落筆就必須一氣呵成,無法中斷重來,尚須掌握作品的神韻與細膩度,在在考驗創作者的功力。
「佛陀紀念館〈護生圖〉浮雕創作,是『大寫意』朝向『半寫實』的過程。」陳明啟表示,豐子愷《護生畫集》是東方水墨的寫意畫風,藝術風格較為「精英」式的呈現,而基於佛館推廣護生的理念,如何讓作品雅俗共賞,且維持原作的創作精神,其中的「轉換」過程,就成了此系列最大的挑戰。
陳明啟指出,將原創的黑白色以彩色表現,以自然且色階漸層的方式呈現,可營造「半寫實」氛圍;考量作品置於台灣海島型的戶外氣候考驗,如何維持長時間顏色不褪,是他創作外更須衡量的重點,「佛陀紀念館是千秋百世的建築,期待〈護生圖〉的用心呈現,能讓佛教的慈悲、智慧得以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