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資訊不對稱 醫界「黑羊」不當開刀賺錢 另覓醫師診斷 聽取意見 衛署也應防堵
媒體日前報導,台南市某醫院每月幼兒兩側疝氣手術高達一百五十人,平均全市三到四名新生兒就有一人挨刀,健保局認為醫院「不當開刀」賺黑心錢,已提出警告並著手調查。
多數小兒外科醫師說,坊間不少醫療院所鼓吹基於「預防治療」,小兒疝氣最好同時做兩側手術,其實幼兒兩側疝氣發生率僅約百分之五,不必讓孩子白挨這一刀,家長不明究竟,不但多花錢,還讓孩子承擔不當醫療的風險。
約十六年前,筆者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書時,修讀許多關於衛生政策、健康保險與策略管理等專題,才知道用手術來獲取商業保險給付(當時美國尚未實施全民健保),成為醫師薪水增加的一種方法,因此在美國東北部的醫院密集區域,就有所謂的手術「地理差異」問題,雖然報告與論文研究,並未列有醫師使用「欺瞞」方式,不法取得保險給付者,然而醫師以精通疾病與熟練手術的專業技能,當然能「左右」個人薪資的漲幅。
因為在「論量計酬」下,醫師知道如何將手術專業與技能,化約成實質的薪資,這原本即是人情之常,但是若以不法手段,及所謂「預防性手術」,欺瞞民眾切除幼童雙側疝氣,不僅違背醫師專業倫理,也嚴重影響醫師的社會地位及形象。
筆者認為,任何一位合格的醫師,都至少接受過完整的住院醫師訓練,取得專科醫師資格,並非不知這種行為有違法及詐欺之虞,然而在醫療院所及健保制度的「業績掛帥」推波助瀾下,而將救命的手術作為「賺錢」的工具。
相信絕大多數醫師是視病猶親、救人濟世的仁心仁術醫者,但不可否認醫界存有「黑羊」(black sheep,害群之馬),所以,衛生署應教育民眾知曉,接受手術前尋求「第二意見」的重要性。
所謂「第二意見」是,如某醫院某醫師診斷某病患罹患癌症,病患不妨再赴同等級的另一所醫院,由另一位專科醫師診斷,若確診就聽取對治療的意見,再決定至何家醫院手術,這樣或許就不會再發生弄錯標本、亂開刀,病患淪為醫師手術賺錢的工具。
醫病關係對立,是由於醫病間的資訊「不對稱性」,除了醫師應以較高超的道德水準,站在病患的角度思考手術適當與否,不能以不當的手術來賺錢,使術德兼修不再淪為口號,各醫院也須有自律機制,並建立術後標本檢查。
衛生署及健保局更須有手術適應症的審查標準、專科臨床準則,及手術利用性審查稽核研究等,唯有將醫療體系運作及醫師角色、功能,納入全面管理系統,才可防止類似弊端再發生,切勿等閒視之。
劉競明(桃縣龜山/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