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政府為推展觀光與漁業,從二○○三年起舉辦「曼波魚(翻車魚)季」,大力促銷,以至於漁獲量逐年驟減,去年漁獲尾數較二○○三年下滑七成,漁獲重量減少七成二。
為了推展觀光、發展地方特色,「竭澤而漁」的現象在台灣屢屢發生,像著名的屏東「鮪魚季」,也讓鮪魚數量逐年下降,而據專家指出,事實上台灣海域所有魚種的數量,幾乎都在下降。
大量捕捉特定物種,只重眼前利益的短線操作,忽視生態保育的永續眼光,無異殺雞取卵,因此,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與民眾應警覺,觀光季助長濫捕,再隔幾年鮪魚、翻車魚真的絕種,地方百姓可難再吃「觀光飯」啦!如何讓海洋資源休養生息,進而永續經營,是相關單位與地方民眾的重要課題。
此外,值得思考的是,難道發展的地方特色,為地方百姓興利的唯有「吃的文化」?
其實,吸引觀光客除了美食外還有其他的事可做。十多年前,鄒族人在阿里山達娜伊谷溪封溪護魚,歷經五年保育成功,一九九五年成立了民間推動的第一座自然生態公園,由於有社區力量參與,加上良好的規畫管理,馬上替全村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證明保育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共存共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