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石岡訊】「進入石雕世界沒有一般人想像那般困難。」住在台中石岡區、作品多次獲獎的石雕家郭可遇,把石雕當成一種興趣,並在作品中融入對生活及生態的體會與觀察,使得硬梆梆的石頭,也展現出藝術家對生活的柔性關懷。
六十七歲的郭可遇,學的是藥學,早年還當過地政人員,四十多歲開始學工筆繪畫,十五年前被石雕家陳松的寫意荷花石雕所深深吸引,因而拜師學藝,一頭栽進石雕世界。
「大甲溪的石頭有三十多種,各有特色。」郭可遇石雕所使用的石材,多數為大甲溪的石頭,若要創作雕工細膩的作品,他會選擇質地細軟的灰砂岩,「硬砂岩多用於造型,貝殼化石則適合雕刻動物」。
「這隻拉不拉多犬一臉無辜,彷彿遭主人遺棄;這隻沙皮狗的憨憨的,很可愛!」「這隻青蛙的鳴囊鼓得好大,很誇張,『膨風水雞殺無肉」』啦!(台語『虛有其表』之意)」愛狗及關心青蛙生態的郭可遇,最愛雕鑿這兩種動物。
樂於分享創作的郭可遇,八年前開始在山線社區大學開設「石雕入門」班,並將多項作品陳列在石岡戶政事務所櫃台,此外,他還極參與地方文史蒐集工作,擔任《石岡人》社區報的發行人。
「觀賞石雕作品時,不妨給予創作者多些鼓勵。」郭可遇表示,石雕所需石材俯拾即得,花費也不高,但是創作的過程相當艱辛,「需要精神、毅力與時間」,觀者的鼓勵,是促使創作境界再昇華的絕佳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