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
籍貫:台灣省嘉義縣人
年齡:四十五歲
學歷:台大醫學院碩士及博士
現任:專職寫作、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副教授、萬芳醫院及台大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作品:長篇小說《白色巨搭》、《危險心靈》,散文集《親愛的老婆》、《大醫院小醫師》,兒童文學集《淘氣故事集》、《頑皮故事集》,有聲書《歡樂三國誌》、《在生命轉彎的地方》等廿餘部作品。
以「親愛的老婆」、「大醫院小醫生」的幽默書寫而名震文壇的侯文詠,最近再因「白色巨塔」與「危險心靈」同時改編成電視劇而引人矚目,刮起一陣八月旋風。
學生時代,侯文詠就是志向遠大的「小作家」,在歷經醫學院的完整訓練後,成為臨床麻醉科專科醫師,也陸續擁有「作家醫生」、「醫生作家」、廣播主持人頭銜,如今,因電視劇叫好叫座,再加一頂「超級編劇」光環。
曾經權柄在握 生活卻無滋味
完成碩士、博士學業後,侯文詠也躋身醫學院副教授之林,成為癌症病人末期疼痛治療的「專家」,並同時成為擁有十餘本暢銷書,總銷量突破三百萬本的作者,每一本書幾乎都是一兩百刷以上,演講邀約也多到推不勝推。
侯文詠手邊曾擁有無數的資源,發言時占盡有利的機會,經常參與冠蓋雲集的場合,也享有許多成功的掌聲……。像這樣的日子,大約前後有四、五年之久。
這期間,侯文詠有兩、三位助理,每位助理每天中午都各為他準備一個便當但─侯文詠不一定吃得到。原因是,往往才打開一個便當,立刻有電話來找人、病房又緊急傳喚……,常一轉身,根本忘了剛才吃了沒吃,只好又打開另一個新便當。所以當助理看到桌上有打開的便當,一定會立刻收走,否則侯文詠極有可能吃到上一餐的便當。
「大約就在此同時,我突然覺得一切很不對勁│雖然眼前所做的每一樣都是出於自己喜歡的,時間就算緊湊了點,但勉強一下,日子照過可以過。」可是從內心湧起一股「名不符實」的反省,覺得自己其實並沒有把每一個角色扮演得很好。
極度忙亂中 深恐名不符實
就像侯文詠剛升上主治醫師時,常很神氣的穿上白袍,糾集住院醫師和實習醫生到病房迴診。當時,有一位年紀很小的癌症病患,很喜歡他的作品及和他聊天,也覺得和他很有緣,只要侯文詠給的藥,幾乎都有很好的止痛及改善效果,這讓他很有成就感,所以和對方的家人,維持著良好的醫病關係。
但後來當這孩子垂危時急著想見他一面,侯文詠不知道在忙什麼事,以為不是什麼重要的事而未能及時趕到。等知道趕往時,心中有一種愴然,尤其從家長的眼神,讀出他們的失望和理解,他猜,他們一定想:「我們那麼相信你,你竟然……但是算了,我們了解,這不過是一場戲……現在戲散場了……。」
最讓侯文詠難過的是,孩子的父母親手交給他一包東西,說是孩子生前交代一定要面交本人,旁人不可以看,所以連他父母都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回到辦公室,侯文詠好奇的打開包裝,竟然全部都是止痛藥。「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孩子一顆止痛藥都沒吃,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面,才急於在去世前偷偷把藥還回來。」他說。
成功的背後 心裡不踏實
「這孩子因為喜歡我,希望我一次次迴診去看他,所以忍著痛,讓亟於在這個領域建立權威感的我,誤以為自己開的藥是有效的,甚至沒有太在意他的逐漸衰弱。當黑板擦去這孩子的名字,才知道自己從來沒有真正幫過這個孩子。」原來,那些讓自己得意洋洋的成功策略、藥物處方、疼痛改善,不過是那個孩子對自己的鼓勵。
這件事帶給侯文詠極大的衝擊,連帶也省思起小時候喜歡塗塗寫寫,並嘗試自己發行〈兒童天地〉刊物,結果班導師把侯文詠叫到辦公室,以不解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調說:「你這麼聰明,為什麼不做點別的更有用的事?」問題是,當循著大家認為對的路去走時,為什麼心裡卻覺得不夠踏實?
從那時之後,侯文詠開始又有了寫作的衝動,書市上受歡迎的作品如《親愛的老婆》、《大醫院小醫師》、《頑皮故事集》、《離島醫生》等一系列快樂的作品,多半是那時候完成的。而後,一本本書進入暢銷排行榜,把侯文詠的知名度推向某個高度。
卅六歲生日那天,侯文詠和家人達成協議,決心提出辭呈,從事專業寫作。二十一天後,人在千里之外的歐洲,看著電視中行禮如儀的香港回歸降旗典禮,侯文詠才真的確信自己已完全離開醫療體系,成為一個偶爾回到醫學院講學、帶學生的外圍人士了。
創作量大增 身心更安頓
「這六、七年來,我的生命變得比過去更有滋味、更為誠懇。」他陸續完成了《白色巨塔》、《危險心靈》兩本長篇小說,前者探討「權利」與人的關係,後者探討「教育」的深層問題。除此之外,侯文詠和蔡康永合力完成了二十集的《歡樂三國志》有聲書,一本《侯文詠極短篇》,還將《大醫院小醫生》改編為電視劇。
接下來,侯文詠手邊正寫著一本和「錢」有關的小說,預計明年出版,之後打算再寫一本探討「名氣」的小說,針對現代人最容易感覺迷惘的幾大議題,提醒大家想一想:人生來這世上一遭,最重要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侯文詠說,將《白色巨塔》改編成八點檔連續劇,是讓自己成為醫界和外界溝通的平台,讓大家更暸解醫界的種種,也讓醫界有更多的人文省思。很慶幸的是,侯文詠的想法得到許多醫界同輩和後進的共鳴,而侯文詠的書,也列為醫學生必讀和討論的素材。
侯文詠不否認,《白色巨塔》故事中的男主角,有些小聰明、愛畫漫畫、讓老師偶爾頭疼,正是他和許多台灣少年求學過程共同的縮影。只因侯文詠後來讀書很順利,接受醫學院的完整訓練後,成為臨床麻醉科專科醫師,並一路取得碩士、博士學位,躋身醫學院副教授之林,所以許多過去的調皮搗蛋,反而成了寫作的養分。
或許有人認為,侯文詠是醫界的逃兵,但在他的心裡,這輩子,醫學就像是母親及身體的一部分,血液流動著的,是醫學教育及訓練給侯文詠的一切,所以侯文詠不可能不要醫學,相反的,雖然和「她」保持一個距離,卻更加關切她的一切。
對於年輕人,侯文詠要勸大家一句話:「記住,打破偶像,成為自己的偶像!」年輕時,也曾希望有一天能成為張愛玲、海明威、小津安二郎……,但有一天,人終會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成為別人。
生命彈指過 虛名毋戀棧
侯文詠坦言過去的兩、三年,是他離開醫療工作近九年來,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從撰寫《危險心靈》一書開始,侯文詠為了融入書中角色,揣摩像自家大兒子般國三、高一學生的心理狀態,整個創作過程,幾乎完全活在自己構想的世界中。
「由於這本書的主題是『教育』,和過去所熟悉的以醫療背景為場景的《白色巨塔》不同,加上這是一本長篇小說,和過去的短篇小說及散文不同,所以真的很辛苦,整整一年多,我顯得失魂落魄,直到有一天脫稿,我才忽然發現:為什麼滿街的人都在戴口罩?原來,那年大家都被SARS弄得生活秩序大亂,而我,竟完全茫然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