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著髮油,帶著幾分台味的新科經濟部長陳瑞隆,西裝畢挺、髮型整齊有序,依稀含著當年他在國貿局的「老闆」蕭萬長的味道。
由基層公務人員做起,他在國貿局擔任機要秘書,的確替局長蕭萬長提公事包,提了很長一段時間。能歷經三十四年公職生涯,一路從經濟部國貿局局長,經濟部常務次長,經濟部政務次長,「媳婦熬成婆」的升任部長,主要由真材實學來定論,對外,他是台灣加入WTO的幕後功臣,也是現今國內經貿體系第一把談判高手,對內在財經領域能力更得到無比肯定,具有足夠的智慧突破艱難險阻,為我國欲振乏力的經濟再創新局。
重新回歸文官系統
「人生有幾個十年」他對自己壯年大半青春,投入台灣加入WTO,從從不怨悔,更不居功,開香檳慶祝時,陳瑞隆卻低調未出席,將光環歸給長官。「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相信,一步一腳印,終有達成目標的時候。
一個月前,當行政院長蘇貞昌詢問他掌大局、拼經濟的意願時,這位資歷完整的專業文官才考慮一天,就決定接受新職務挑戰。蘇貞昌推崇陳瑞隆在經濟部從基層做起,各項業務駕輕就熟之餘,也放輕鬆的把他形容成外表瀟灑的「漂撇ㄟ男子漢(台語,灑脫俊美的男子)」,就像外交官一樣,未來可幫助台灣在國際經貿舞台上展露光芒。
部長回歸文官系統,經濟部上下員工都面有喜色對此表示歡迎,「大快人心!」還有人想放鞭炮,「這是經濟部喜事」。新官上任,願景的規畫最迫切:「我會拿出肩膀,要讓文官專業有所發揮。」他說。
陳瑞隆個性溫和、處世周延,在發布接任經濟部長前夕,帶媒體到宜蘭採訪利澤工業區,看到龜山島,有感而發的說:年少時從老家嘉義坐火車第一次看到龜山島,直覺就是這座山大到只能抬頭望,如今再看龜山島,好像也沒那麼大。
對於上任後的工作目標,陳瑞隆指出,經濟部的業務非常龐大,但重點工作就是在營造一個有利於廠商的環境;不論是高科技產業或是傳統產業,必須在此環境下,強化他們的全球競爭力。
他也認為,台灣的經濟基礎與基本面都相當好,擅用良好的基礎,進一步引導產業創造傑出的經濟成就,並為產業界擘畫美好的願景,是經濟部未來要做的工作。陳瑞隆說:「整個經濟的成長,完全看我們有沒有能力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內,能夠讓產業不斷升級,而且讓傳統產業永續的成長,繼續的茁壯,經濟成長是全面性。」
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他懷著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強調:「會充分的授權給同仁,發揮他們的長處,為國家貢獻心力,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在產業界部份,是要多聽他們的聲音,只有產業界真正知道自己需要政府協助的部分在哪裡,這方面我們會繼續加強。」
此外,陳瑞隆也表示,未來,經濟部也將全力以赴,繼續協助廠商排除困境,並提供他們良好的人才諮詢,以及相關的全球產經資訊,以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陳瑞隆指出,能源政策也是重大的挑戰,包括能源價格、能源政策的多元化、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必須有所回應,中油未來探勘油源的費用也須增加,以利與其他國家油公司合作。「經濟部誠心聽取工商界的意見,我已主動拜會六大工商團體,聽取了寶貴意見;油電水價剛調漲,我就上台,還要處理兩岸經難題,這部長並不好做,如坐針氈。」他心裏有數,馬不停蹄的分別與全國工業總會與工商協進會代表座談,傾聽工商界的心聲,開始為拚經濟而衝衝衝。
對兩岸經貿胸有成竹
國貿系統出身,擔任經濟部政務次長四年多,陳瑞隆對工業與投資、兩岸經貿、能源等經濟部各項業務,也都有相當程度了解,對各方關切的兩岸經貿問題,他似乎也胸有成竹。
「兩岸經貿確實很敏感,該如何做?需要好好想一想,如果單單只提百分之四十上限放寬,一定會立即引來贊成與反對兩股勢力的對抗。」陳瑞隆認為台灣未來產業發展需考慮到二氧化碳減量、能源價格高漲等因素,現有的產業以後未必適合繼續發展,經濟部會找專家學者討論研究,找出未來的重點產業來發展。而油價、電價與水價,基本上應該回歸市場經濟,只是反映漲價,必須顧及民眾生活照顧與物價穩定。
爭議很久的核四問題,他的態度是,核四一定要繼續興建並運轉發電,至於是否要再有新的核能發電,還是要由政府政策決定。
不想做個太平部長
曾與新聞局長一職擦身而過的陳瑞隆出線走馬上任,企業界龍頭多數表示肯定,經濟部內員工士氣大振,一般認為,以他長期在經貿領域的經歷及成就,必能展現其專業,以及宏觀視野,帶領台灣經濟走出困局,拚出一番績效。企業界知道,陳瑞隆並不想做個「太平部長」,他情願迎接艱難險阻的挑戰:「台商全球布局,當然不限於大陸,但大陸市場快速崛起,世界強權兵家必爭之地,我們絕不能放棄。」
台商大都已在當地設廠,如何幫助台商在大陸的戰場上,不輸給競爭對手國,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更開放,也唯有開放,台商才願意回流,回來台灣做升級產業的投資,回來台灣掛牌。
如果開放機制不足,台商回鄉投資反而綁手綁腳,真的就只有到香港、上海掛牌,那「投資台灣」恐怕就流為口號了。
「談開放很簡單,但要落實卻很難,做好積極管理的配套措施,鼓勵在台灣相對投資,才能釋除疑慮,避免爭議。」陳瑞隆強調,他會加強和產業界溝通,而且會用務實態度達成拚經濟目標,兩岸經貿問題只是眾多經濟問題的一環,並不是「只有兩岸經貿開放,其他的問題就不要解決了」,他希望建立一套互動的決策模式,了解經濟發展的問題所在,並用務實的態度解決。
陳瑞隆說,他上任後希望儘快交出拚經濟的成績單,持續為廠商營造有利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