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係根據《大般涅槃經》中一則譬喻而來,經云:「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另在《六度集經》則成為〈鏡面王經〉的寓言故事。話說古印度有一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篤信佛法。為了教導人民有正確知見,且能皈依佛教,就命一大臣集合一群盲人進宮,並牽來一頭大象。讓眾盲人以手摸象,之後問他們大象的模樣。
此時,摸到大象牙的盲人首先說:「大象就像蘿蔔」;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大象如簸箕;摸到頭部的說像大勺子;隨後,又有盲人說:「大象像木臼」,原來他摸到了大象的腿;而摸到大象脊背的盲人卻說像一張床;摸到大象腹部的就說:「大象確實像大鼓」;最後,摸到大象尾巴的則說大象像一根粗繩。一群盲人吵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的正確而別人不對。
這時,鏡面王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大笑地說:「瞽(盲人)乎瞽乎!爾猶不見佛經者矣。」
因為眾盲人摸象,所摸的部位各不相同,便所說不一,猶如各人對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便眾說紛紜。所以,說此譬喻的目的,是提醒世人。看事物不能用主觀臆測,應周顧全局,才能全面了解事物與判斷真實情況,否則容易落入以偏概全、「各說異端」的謬誤,就像盲人,無法閱讀佛經,則易是非不明,無法接受佛法般。見《景德傳燈錄》載:「有僧問:『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忽遇明眼人又作麼生?』」又如《辯偽錄》所說:「譬如五指皆從掌出,佛門如掌,餘皆如指。不觀其本各自誇衒,皆是群盲摸象之說也。」
故後世亦作「盲人說象」或「眾盲摸象」,多用以指無知之徒坐井觀天並妄下結論,或諷刺對方是目光淺短之人。
不過,此譬喻歷來聞名於世,後人也有作為書名者,如明代蓮池大師之《楞嚴經摸象記》,然此乃作者自謙,與「管窺之見」同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