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裡常把「戰場」稱為「沙場」。譬如,唐朝王翰〈涼州詞〉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南宋辛棄疾〈破陣子〉寫道:「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這些詩詞為沙場蒙上了神祕的面紗,讀者也許會心底有疑問:戰場緣何叫沙場呢?
翻開詞典,沙場有三個含義:
其一是平坦廣闊的「沙地」。這大約是其本義。三國魏應璩〈與滿公琰書〉中說:「沙場夷敞,清風肅穆,是京台之樂也。」晉成公綏〈洛禊賦〉中也說:「臨清流,坐沙場,列罍樽,飛羽觴。」兩文中都是此意。
其二指「沙漠」。唐李咸用〈送山月〉詩云:「雪壓塞塵清,雕落沙場闊。」 明李夢陽〈送李帥之云中〉詩云:「沙場緩轡行射雕,秋草滿地單于逃。」
其三就是指「戰場」。
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義項是層層遞進的。中國古代各王朝主要威脅來自北部和西部的遊牧民族,那裡多戈壁、沙漠和草原。由此看來,古人把戰場稱為沙場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古人在軍事研究上,常會用到沙盤,就像今天軍事家的沙盤推演一樣。這樣,沙盤就逐漸等同於沙場和戰場了。那會不會還有第三個原因呢。筆者不揣淺陋,大膽猜測,也許沙場的沙字極有可能是個通假字,通「殺」字。戰場當然是殺人的,可以叫殺場,但殺場太過生硬,不夠文雅,用沙場來替代就好多了。
無獨有偶,古代西方也有沙場之說。古羅馬人熱衷於角鬥,即讓角鬥士或猛獸互相殘殺。為防止鮮血弄髒場地,古羅馬人會在角鬥場地面鋪上一層沙子,因此又將角鬥場地稱為「沙場」,後來沙場逐漸引申為「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