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陳春月 罹癌重生後當終身義工

李祖翔 |2011.06.18
3861觀看次
字級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則故事,發願舉辦一百場公益演講的全球華商經貿聯誼會名譽總會長陳春月,故事曲折動人。

一個醫療體系出身的小護士,歷經貧困家世、艱苦的國際工作、飽受戰亂驚懼之苦,而後移民紐西蘭,兩年前得知罹患子宮內膜癌,對生命無常感觸極深,因此發願演講百場,與保險員、癌友、民眾分享她的心得,她鼓勵年輕人力行三「不」:不要等、不要怕、不要怨。

她的聽眾少至五十人,多達上萬,她認為,只要有一個人明白家人要適時疼惜,並重視自我健康,就足夠她唇槍舌戰一百次了。

鼓勵年輕人積極奮鬥

抗癌第二年,她在幾番思慮下出版等同於自傳的書籍,為她寫序的人,有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邱啟宜,更特別的是,還有紐西蘭工黨黨揆菲爾˙高夫和沙烏地阿拉伯器官移植中心院長費瑟.沙罕博士兩篇英文稿。

他們樂於寫序,源自陳春月同時是紐西蘭工黨黨揆Phil Goff華人辦公室主任,過去也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國王醫院擔任督導長,費瑟.沙罕在序中表示,一九八二年在阿拉伯工作時就注意到她,因為陳春月非常認真地工作,而且願意幫助病患,樂於和各國合作者共事,她也總是認為,即使在極有限的資源中仍然要不斷的學習,直到自己成為專家並能妥善應付每一種突發狀況為止。

當費瑟.沙罕的工作計畫告一段落,想要擴大當地醫療服務的建設時,陳春月放下所有手邊事務,專心協助,很快地成為督導長,也是當時最年輕的督導。他說,雖然十一年後陳春月一家在醫療工作告一段落時離去,但沒有人會忘記她,儘管陳春月到新的地方,還是能繼續散發光和熱,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把勇於挑戰的精神傳遞出去,是他一輩子忘不了的人。

陳春月的經歷很豐富,她曾是全球華商經貿聯誼總會全球總會長、中華民國僑務促進委員、國際講師協會紐西蘭執行委員、紐西蘭客家同鄉會理事長,現在是保險公司董事長、婦女會資深顧問。罹癌後,她完成博士學位,因熱心公益,紐西蘭總理和總督、帛琉總理、吐瓦魯總理和總統馬英九都認識她。

貧困造就堅忍的性格

貧困的家庭造就陳春月堅忍、奉獻的性格,父母、哥哥、姊姊對她無怨無悔的付出。

陳春月說:「我住在台東關山,一個偏僻的鄉鎮,小時候家窮,那裡也沒有醫院,小孩子都以為護士等同於產婆,沒人想過當護士;我因為媽媽腎結石引發衰竭過世,當時沒有資源能救媽媽;相差十六歲的大哥只好命令成績優異、就讀高商的大姊回來身兼母職,大姊雖然不捨學業,還是改念補校,白天工作、夜裡為我縫衣補襪,那時我就立志成為醫護人員,為家鄉引進醫護資源,也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

她離家到屏東護專就讀,由於往返路程太遠,選擇住校,第一次返家就遇上颱風,幼小的她在公車上搆不著拉環,隨路程搖晃東倒西歪,好不容易風雨暫歇又遇山崩,在公車裡過夜,只有兩片餅乾果腹。隔天,跨出車門時,她唯一一雙哥哥買的、想在返家日穿給哥哥看的皮鞋,竟陷在泥裡失去蹤影,還是不認識的阿兵哥借她膠鞋穿才能爬過泥濘。

輾轉步行、阿兵哥為她付了昂貴的計程車錢,但愈走愈心慌,到了火車站,卻沒有錢坐車回家,「姊姊也不知道我要從屏東回來,站長發現一個小女孩在月台坐了很久,問我怎麼回事,十六歲第一次出遠門、返家的我,第一次遇到這麼多突發狀況,不自覺就哭了。」她強調自己很少哭的,姊姊看到她的狼狽,眼淚跟著掉。

雖然在站長的幫助下,姊姊終於從補校騎車趕來帶她回家,但經歷這些事,她開始懂得感恩,因為像阿兵哥、站長那樣素昧平生的人都幫助她,她立志也要成為伸出援手、助人解決困難的人。

有了返家的經歷,她學習獨立,對人生版圖的期待比任何人都多,得知衛生署招考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資訊,立刻瞞著家人報考,因為她知道家人一定會擔心、會心疼。順利取得資格後,在惡補英文時認識現在的先生(他是到阿拉伯建醫院的工程師),儘管家人反對她到交戰中的阿拉伯工作,她還是堅持勇赴阿拉伯,展開自己的奮鬥史,不希望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

自己是打不死的蟑螂

陳春月在阿拉伯結婚,由於戰亂緣故,擔心剛出生的兩個孩子會死於戰亂,工作十一年後舉家移民紐西蘭。

每年都作定期檢查的她,兩年前檢查出罹患子宮內膜癌三期,當時是她自己堅決作全身檢查,當紐西蘭醫師發現她確實有子宮內膜異位、肥厚的狀況也十分震驚。陳春月沒有責怪醫師,因為自己具有醫療背景,能體會醫生每天面對疑心自己有病的病人,一定都會對病人說沒事。當下她比較在意的只有「是不是該更改遺囑、交代後事?」

得知罹癌,她不想告知任何人,只想一個人速戰速決,第四天確定要開刀後,才告知先生、子女,進手術房前更不忘用手機自拍,和先生合影,笑說也許那是在世的最後一張合照。

她擔心開刀的原因是,她有麻醉過敏,生產和割盲腸時都曾休克,險些死亡;不過這一次,在比別人多昏迷六個小時後,再度幸運活轉。陳春月說:「移民和術後重生,都是五月五日,所以我將這天定為重生的日子,也是我的新生日。」幽默的她更把自己比作打不死的蟑螂。

驟然罹癌,儘管她能隨時處理身後事,包括改立遺囑、身為紐西蘭一家保險公司董事長,也簽好授權書給先生,甚至樂觀地作了離世打算,開完刀後知道自己不會死在手術台上,更如往常鎮定,談笑風生。

難道她一點都不懼怕嗎?她坦承,內心和一般人一樣感到很恐懼、難過,尤其是術後在作放射線治療期間,不斷看到癌友和沒有頭髮的人,不安感更強烈。

返台後,她聯繫保險業界的好友兼老師、中華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協會的理事長林天賜後,人生又起變化。她意識到自己應該以義工身分舉辦公益演講,不希望有人忽視健康。

在演講的過程中,她又觀察到時下年輕人常處於徬徨的狀態,在朋友建議下,決定寫下自己的故事,並將版稅收益十萬元捐給癌症康復協會。

十年舉辦一千場演講

陳春月說,有些人一談到保險,就會抗拒,但她身為保險人,又是重大疾病患者,也是受益人,所以更該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告訴大家,「以重大疾病醫療險來說,關鍵在於一旦我們生病了,龐大的醫療費是不是子女可以負擔的?我的出發點是,縱然無法治癒,也不要讓子女負債受累。」她甚至為自己買了「收入保障險」,在養病期間,不能工作還是有收入。

談保險,還不足以打動聽眾,陳春月再談「如何成功」,她強調:「別小看自己,要訂大目標,然後用心做好每件事,平時要不斷準備、充實自我,機會來了才能抓得住!因為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年輕人面對挫折,有不得志的壓力時該如何化解?陳春月直言:「堅持!只有忍受得了堅持理想的苦,才能等到我們要的機會。」她說,小時家窮,平常也只有地瓜可吃,在外念書、住宿常常無錢可用,連在宿舍都只有制服穿,買不起便服;爸爸借不到錢,她只好把爸爸寄給她的米賣了,而哥哥為了弟妹,很早就到台北工作,在她出生到出國的期間只見過大哥三次。所以,當挫折來臨,她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家人的付出與犧牲,所有的挫折、打擊和他們相比,都不算什麼了。 

陳春月受邀到企業或學校演講,聽眾的反應讓她非常意外,「一位財經系的老師對我說,他的學生很不喜歡聽他講課,這次因為朋友告知,才在演講的後半場姍姍來遲,聽完很懊惱,感嘆為什麼沒有聽到前半段?」還有一名女學生在陳春月說出「想利用自己生命的剩餘價值,舉辦公益演講」時,表示,「我願用我的十年壽命,讓妳能有一千場演說!」

受到感動的陳春月說,公益演講收穫大,達成百場演講後要再挑戰兩百場,而回紐西蘭,發現當地沒有這方面的講師,就立志要在紐西蘭當終身義工,把在台灣得到的感動帶過去分享。

將手中的牌打成好牌

「每個人都有一副牌,牌的好壞是老天給的,怎麼打卻要看自己;自己也是最好的醫生,一有警訊,別管醫生怎麼說,快去作檢查!」陳春月感懷的說:「我的人生在罹癌後,從彩色變黑白,但接觸公益,發現黑白的熊貓一樣可愛。因為有規畫,所以沒有後顧之憂,現在的我淡然活在當下,處在感恩的世界,過去的艱苦磨練,都是我成長茁壯的動力。」

「想想因為天災而逝去的年輕人,人生還沒走到一半就失去活著的機會,所以年過半百才罹癌,還能僥倖存活、努力作公益,我覺得很滿足。」她鼓勵大家多愛惜自己、疼惜家人,不論再忙也要抽空和同學、老朋友見面,而人生態度應該是「作最壞的打算,卻有最好的準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