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軼聞】百丈懷海禪師奠定叢林清規

文/覺勤 圖/宗原 |2011.06.16
1591觀看次
字級



首創禪宗法制,奠定叢林清規,將禪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樹立禪宗生活規範之人,即是百丈懷海禪師。

懷海禪師(七四九—八一四年),俗姓王,福州常樂人,幼年即隨潮陽西山慧照禪師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後歸投馬祖道一禪師。懷海侍奉馬祖六年,即得印可。

馬祖道一禪師圓寂後,懷海往住江西洪州百丈山,故世稱「百丈禪師」。弟子甚多,其中以黃檗希運、溈山靈祐最為聞名。黃檗希運的弟子臨濟義玄開衍出「臨濟宗」,溈山靈祐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開衍出「溈仰宗」。

百丈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後稱百丈清規),奠定了僧團的組織基礎及禪宗的制度。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

中國自古為農業社會,印度佛教托行乞習俗,在中土實不易實踐,加上習禪出家者眾多集聚,就設立了法堂、僧堂、方丈等制度,也規定了各僧眾的職責,以及禪修作息的規範,更重要的是建立了集體勞作、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他更身先表率每日勤勞作務,不稍懈怠。即便年老時,仍然每日工作,據說他的弟子不忍心師父做這種粗重的工作,勸說不成,只好將所有扁擔鋤頭等農具藏起來。

百丈禪師遍尋不著農具,便不飲不食,還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弟子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中國禪宗本來就不主張枯寂的坐禪,大凡解脫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去體驗。六祖惠能大師就說過:「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因此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甚至「搬祡運水無非是禪」的口號,皆在提醒行者,修行不離日常生活,切莫徒坐放高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