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什麼事情最能感動身心障礙者?在中央研究院圖書館任職的三十歲員工陳怡君,透過青輔會青年壯遊計畫,造訪北、中、南、東部縣市的彩券攤販,想了解身障者的就業辛酸,活動進行到一半,就已讓她有原本預期的感動,還鼓舞她未來要深入了解身障者,為她們發聲。
「許多身障朋友,經常出沒大街小巷,無論刮風下雨,步履蹣跚或坐輪椅,沿街販賣刮刮樂彩券;儘管行動不便,但為生活而努力奮鬥的畫面,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因為出生的時候缺氧而有腦性麻痺障礙的陳怡君,說話和運動神經都比常人慢,但努力求學,自資訊管理系畢業後,順利媒合到中研院的職缺,雖然自覺幸運,卻也對路邊販售彩券的障者充滿疑惑,是什麼讓他們不畏辛勞的工作?
陳怡君探訪台北、台中、高雄等都會區,以及家鄉花蓮的彩券攤販,發現公益彩券的發行的確是身障朋友的一大喜事,許多人因此讓家庭不再窮困,還享有很好的福利,然而經營權轉移後,福利改變,賣彩券不一定能維持生計,但環境不景氣和身體退化的雙重影響,也沒有能力讓他們更換工作,所以一般人以為的不畏辛勞,更該說是無奈及不得不辛勞。
訪談過程中,陳怡君感觸多,她說:「高雄一位有語言障礙的蔡先生,因為沒有錢租店面,只能和越南籍太太、孩子一家四口,在路邊賣彩券,看別人的臉色過活,大兒子因為兩歲時發燒,不幸變成腦性麻痺,為了生存,他還要去加油站打工。可是他們卻非常樂觀,甚至一位許先生自我介紹時,還說他姓『苦』不了的苦(台語和許同音)。」
陳怡君訪問的受訪者裡,高雄的身障者都有被竄改數字騙錢和警察開單的經驗,可是報案後卻都沒下文;台北的攤販曾被警察以「妨礙用路人權益」為由驅趕;最近要訪的台中攤販則掛起「警察欺負弱勢」的牌子,她打算查明真相,若發現真有其事,一定要為他們伸冤,因為「訪談後一直為他們感到難過與不捨」。
「不管境遇多苦,他們都能看得開,這讓我敬佩。」陳怡君由此得到警惕,覺得自己應該加倍感恩,無論日子多不順遂,也要像他們一樣學會樂觀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