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教育部調整十二年國教草案,昨天公布「特色招生」、「國中教育會考」兩大說帖,免試入學部分,民國一百零三年,將有七成五的國中畢業生,可免試升入高中職和五專,且不採計在校成績,而特色招生部分,名額上限為百分之二十五,並逐年降低比率,一百零九年降至百分之十五。
這些措施看起來好像讓十二年國教更加「免試化」,也可避免採計在校成績的疑慮,可是維持特色招生,還是維持一定比率,家長和學生當然會覺得多一個機會比較好,特別是所謂的精英學生,那可能對學校的學習不滿足,會求助於補習教育。
也就是說,小孩從國一開始就是注定要不斷補習,期能考上特色學校,而對國中而言,有特色學校(高中)存在,就必須要採「一校兩制」,不然精英學生考不上特色學校,會被指責。
所以,只要維持特色學校單獨招生,十二年國教還是會出現問題,調整的草案不會比較好,目前就是有所謂明星高中,才造成國教的問題,如果不能讓所有高中職與五專優質化,問題會繼續下去,失去十二年國教的意義,因此,教育部當務之急是必須拉平所有高中職水平。
其次是「國中教育會考」,全體國三生將於每年四月參加兩天的「會考」,全國統一考試,但在原學校、原教室應考,考試科目與現在的基測相同,各科評量結果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目的在了解學習品質、提供升學選擇的建議等。
這種會考和基測只差在原校原教室考,也是供升學選擇參考,結果還是要「一試決定免試升學志願」,雖然教育部說會考與升學脫鉤,但誰會相信?十二年國教弄了半天,還是「換湯不換藥」,如果照這樣的設計,還不如維持基測。
十二年國教最重要的精神究竟是免試,還是讓學生能適才適性發展?如果只強調免試,就達不成學生適才適性發展,若是要往適才適性的發展設計,考試方式就必須重新思考與改革,教育部要再深思十二年國教的方向及作法,不但不能換湯不換藥,更不能搞成四不像。
人言(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