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腸道組織切片能看到3D圖像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湯學成與研究團隊,研發出三度空間偵察消化道組織結構的方法,可以讓腸道組織微血管、神經結構現形,增加病理檢查的準確度,今後腸胃消化道腫瘤等病變將更難遁形,獲中研院頒發「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中央研究院昨天舉辦「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頒獎典禮,得獎人之一的湯學成,進行的是跨領域的研究,以新穎的影像技術,偵察消化道組織結構。湯學成說,除了角膜及結膜組織呈透明狀外,其他人體組織均不透明,因此傳統消化道切片,都透過胃鏡或大腸鏡取下組織,再由病理師切成零點零一釐米的薄片,透過顯微鏡觀察病變,但因切片很薄,且只呈平面狀,有時難免將病灶遺漏掉,造成誤判。
湯學成研究團隊利用「組織染色與透明技術」和「3D顯微鏡技術」的新方法,可避免腸道組織的破壞與改變,還可觀察到傳統切片的病理組織,連血管及神經等三度空間的組織都可看得清清楚楚,協助病理師正確判讀,病理檢查將更精準。這項突破性研究成就的兩篇論文已登上臨床醫學頂尖的《腸胃學》期刊。他說,此項技術已通過老鼠實驗,目前正與署立新竹醫院進行人體試驗,也在申請美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