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在中國譯出後,歷代都有高僧研究,例如:早期法雲(467~529)的《法華經注》;吉藏(549~623)更有《玄論》、《統略》、《義疏》;連唯識宗的窺基(632~682)大師,也對《法華經》作注解疏;到了宋明時期,又因當時佛教界宣揚三教合一、各宗融合,所以這些思想也表現於《法華經》的註解中。其中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更受矚目,智者大師並建立、開演天台宗的哲學理論體系,使得這些注解更形重要。
《法華文句》十卷,是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分為「本、迹」二門,前十四品「序品至安樂行品」為「迹門」,後十四品「湧出品至觀普賢菩薩品」為「本門」,並應用天台四釋「因緣釋、約教釋、本迹釋、觀心釋」來解說《法華經》,讓《法華經》的教義,透過智者大師自內證的解說,顯現《法華經》的殊勝。如:〈見寶塔品〉之多寶佛塔的湧出大地,一般都認為是奇蹟現象而已,但大師發現多寶塔的出現,乃象徵自心脫離無明煩惱的境界,即與真理實相相互觀照為旨趣。
《法華玄義》十卷,是智者大師在玉泉寺所宣說,乃屬《法華經》思想的理論門。智者大師把《法華經》的經題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之五重玄義來解釋。從經題解釋《法華經》本迹二門之妙意,闡明「諸法實相」是本經之體相,強調「一佛乘」為本經之宗旨,以「斷疑生信、增道損生」為用,而以《法華經》為純圓獨妙之圓教。後世研究《法華玄義》者,皆以湛然的《法華玄義釋籤》為指南。
《摩訶止觀》十卷,闡述智者大師獨特的宗教體驗與實踐,是天台三種止觀中的「圓頓止觀」。《法華經》方便與真實的教義,智者大師善巧的把它應用在實際的觀行上。《摩訶止觀》中,以「二十五方便」示方便行,以正修行的「四種三昧、十境、十乘觀法」作為進入圓頓止觀的真實。
現存中國撰述的《法華經》相關著作,收錄於《大正藏》、《卍續藏》近八十多本。《敦煌遺書》中,也發現保存三十三種與《法華經》有關的注疏。近代亦有《法華經》之新論著,如:李志夫《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沈海燕《法華玄義探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