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文山創作的達摩少了怒目神態。觀音法相莊嚴,溫潤的材質與柔和線條,更顯禪意十足。圖/簡文山提供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禪宗祖師達摩或立或坐,雙目圓睜,神態肅穆,刻畫的衣紋流轉自如,折紋疊皺層次分明,禪意十足。這些攝受人心的達摩塑像,全出於藝術家簡文山之手,他以黏土搭配天然漂流木,不僅生動地表現達摩的神態,同時也反映捏塑的高超技藝。
不忍傳藝失傳 發心學藝
今年四十六歲的簡文山,出身於高雄大寮,從小熱愛東方美學,在大專畢業那一年,因眼見傳統藝師逐漸凋零,發願學習捏麵等傳統藝術,心想待磨練數十年,就有機會為傳藝的發揚與薪傳盡力;期間,他不斷鑽研與觀摩捏塑工藝,且虛心接納前輩的建議及指導,以十數寒暑的歲月,成就了一身深厚的技法。
留著一臉大鬍子、看似粗曠的簡文山,在彈指之間,卻能將捏麵做得栩栩如生。他指導孩子捏塑卡通造型人物,並將其運用於日常生活用品,像是手機吊飾、鑰匙圈、名片夾等,「將捏麵藝術與生活結合,不但傳承民俗技藝,也豐富了居家生活的品味。」
突破傳統技法 大膽創新
「傳統技藝還是得與時俱進。」簡文山說,傳統的捏麵材料,多以糯米粉加高筋麵粉炒熟調製,但因食材無法避免高溫乾裂與潮濕發霉,為延長保存期限,現在多改用樹脂雕塑土作素材,或以黑塑土、超輕土、石粉土、紅磚土等為素材,融入多面向的創意,創造令人驚艷的作品。
為了深化與提升傳統捏塑藝術的層次,簡文山以廣告及設計美學的專業底蘊,運用多樣化材質,且結合多元的創作題材,種種看似大膽且創新的突破,只求為捏塑文化注入新生命。
他擺脫以往的創作風格,嘗試將黏土、布與漂流木結合,讓複合媒材的產生一種看似衝突但又和諧的美感;在創作主題上,他不流於傳統捏麵藝術的飛鳥走獸,或是常見的卡通造型,而是以取材自佛、道教,創作觀音、地藏等佛菩薩像,尤以達摩像最為突出與擅長。
「三分寫實、七分寫意」的手法,是簡文山於塑泥間表現特色。他對漂流木形體觀察的敏銳,構思創作人物的表現樣貌,並巧妙地將黏土揉合木屑,造就出一尊尊或站或立,型態自在且材質溫潤的達摩及佛菩薩像,「每一塊漂流木都是獨一無二,應運而生的創作也各異,因此每件作品都是唯一!」
簡文山對作品的用心不僅於此,人物作品上所搭配的衣服,是以摺疊法表現衣紋,而人物神態在其捻、掐、揉、捏等獨特的技巧下,呈現粗曠豁達的達摩、體格威武的鍾魁、莊嚴自在的觀音等,作品散發一股濃郁的東方禪意,贏得許多外國遊客的讚賞。
強調作品神韻 展生命力
簡文山以達摩的傳奇故事為藍本進行構思和創作,他擺脫傳統達摩的怒目像,改以端坐思維,或神態自若站姿呈現,造型講求神態、線條的和諧,加上巧妙地利用漂流木材的自然形態,創作出別具禪意的達摩塑像。
「我對藝術創作的要求,就是做到美與生命力的傳達。」簡文山說,他對雕塑基本上力求線條的流暢外,對達摩、佛菩薩像不苛求如法,但仍注重符合真人比例,期待觀賞者透過塑像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感受達摩及佛菩薩的生命力,與人們生活貼近,進而讓人心生平靜感受,讓有信仰者,心生法喜與幸福。
從剛開始的傳統雕塑,到人型表情的真實,及至佛像的莊嚴慈容,可見簡文山自我要求的提升,與深厚的美學技法。而在傳統藝術的推廣教學上,他也著重傳授捏塑人物表情、比例、神韻的捕捉,更力求將藝術與生活貼近,且得以代代相傳。
為展示近年簡文山將創作領域推向禪風藝術境界的具體成果,佛光山寶藏館自七月九日至九月六日,將展出「西土東來‧遇見達摩—簡文山師生聯展」,帶領大眾從中看見簡文山親手捏塑佛像的莊嚴慈容,以及栩栩如生的造型人物,藉此一窺豐富多元的捏塑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