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裡常有「看官」這個稱謂出現,究竟這看官是個什麼官呢?
看官也做「看倌」,是話本對聽眾以及小說中對讀者的稱呼。話本是宋元民間藝人說唱的底本,既然要說唱,就難免要跟觀眾互動,於是「看官」一詞應運而生。
而中國古典小說脫胎於宋元話本,自然就保留了這個很有意思的稱謂。連《紅樓夢》這樣獨力創作的小說也不能免俗,其第一回言道:「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按則深有趣味。」足見此稱謂已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符號之一。
但是,為什麼是看官,而不是其他稱謂呢?
原來,宋代官名稱謂開始泛濫。宮廷裡,皇帝被尊稱為「官家」,瞧瞧,皇帝不單是官,還要當官們的家;民間官人成為對有一定地位的敬稱。
《水滸傳》裡有兩位大官人:一位是柴大官人「柴進」,人家好歹是後周皇室後裔,稱「官」無可厚非;另一位是西門大官人「西門慶」,此人破落地主出身,只是後來生意做大,和官府有勾結。
民間很多職業也跟官有了「聯繫」,譬如醫生被稱為「大夫」、「郎中」,此二者原都是官名;還有地主豪紳被稱為「員外」,員外是員外郎之省,原也是官名;此外,新郎稱新郎官,老年男性稱老倌;養牛、養豬的人稱牛倌、豬倌;店家稱客人為客官;那麼,說書人稱聽書人為「看官」也就不足為奇了。
順便再說下「倌」,倌,是會意字也是形聲字,從人從官,本義是主管駕車的小臣。從這點上說,倌不夠莊重,不如官上檔次,像牛倌、豬倌這樣的倌是不可能去掉單人旁。還有,倌一般有兒化音,跟兒搭配,像羊倌兒、堂倌兒,這也是它跟官的一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