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當劉太太再度來門診時,失眠狀態已改善許多,而跟院方的交涉,也順利的在進行。這回劉太太從頭到尾,不但都沒有流下一滴悲傷的眼淚,還能主動跟我回報說,她已經能自己去看精神科門診了,請我放心。
註:從病因學上來看,失眠可分為:一、原發性失眠,二、次發於身體疾病的失眠,三、次發於精神疾病的失眠,四、藥物引起的失眠。
醫師要根據病因來對症下藥,例如劉太太這種因為焦慮與憂鬱引起的失眠,就必須同時解決這些病因才能有效治療。
另外,對於失眠症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合併「行為治療」比較好。
行為治療包括:一、維持規則的作息時間,二、安適的臥室環境/寢具,三、避免酒和咖啡因物質,四、避免睡眠以外的臥室活動,五、適當飲食與運動時間,六、調整睡醒的生理節奏。能做到以上這六項睡眠衛生與保健原則,不但能治失眠,更能延年益壽。
此外,看到本案例中劉太太的轉變,讓我們知道仔細評估敏感病人的需求,再加上於適當時機,讓其發洩情緒並給予力量,一定能鼓勵病人或遺族家屬,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所以對於焦慮、憂鬱又失眠的病人,周遭的親人,不但要帶病人給醫師看病外,更別忘了給予病人溫暖的親情支持,才是最好的良藥。(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