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問卷】供養三寶 心為上乘

 |2011.06.01
1117觀看次
字級

問:我爸爸對我加入佛學社有所質疑,他說「出家人都不用做事等著信徒供養」,我知道師父們不是那樣的人,我想要一個能讓我爸爸心服口服的解釋,以及「供養」一詞在佛教中的意思是什麼?有沒有不用花錢的供養?

福報禪師答:所謂「供養」,意指供食物、衣服等給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不是專指出家人而已。在早期的供養中,最初是身體行為為主,比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屬身分供養;後來亦包含純粹的精神供養,比如:讚歎供養、禮拜供養……等之崇敬態度,屬心分供養。

總括供養物之種類、供養方法與供養對象等,有各種不同之分類,如有香花、合掌、慈悲、運心等四種供養;有懸繒、燃燈、散花、燒香等四種供養;有塗香(持戒)、花鬘(布施)、燒香(精進)、飲食(禪定)、燃燈(智慧)、閼伽(淨水,忍辱)等六種供養;乃至於《法華經‧法師品》之說,有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十種供養。

因供養可生福德,其中以三寶為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為三界內之最勝福田。因「人能弘法,非道弘人」,而且出家人並非無所事事,信徒以財供養,而法師以法供養,兩者是雙向關係,功德不可思議。因此,不應以外在有形物質,衡量無形價值。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汝今在家有大福德,眾寶瓔珞無不充足,男女眷屬安隱快樂,成就正見不謗三寶,以孝養心恭敬尊親,起大慈悲給施孤獨,乃至螻蟻尚不加害,忍辱為衣,慈悲為室,尊敬有德,心無憍慢,憐愍一切猶如赤子。不貪財利常修喜捨,供養三寶心無厭足,為法捨身而無吝惜。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無量無邊功德。」因此,以正見、慈悲之心供養,能得無量無邊功德,若心有悔,則功德有差矣。

尤其,「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須知僧在則法在,法在則佛在,可令正法永存,所以不可以有形價值觀衡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