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多名學者,昨天針對塑化劑汙染食物舉行記者會,他們呼籲塑化劑這類毒性物質,應從源頭控管使用量與用途,才能杜絕類似事情再度發生;對於人體的危害,一般成人只要減少暴露就能降低健康風險,但對於發育中的嬰幼兒、青少年以及潛在的高暴露者,應進行長期追蹤調查。
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焜裕表示,塑化劑是已知的毒物並列管,竟被違法添加到食品中,比三聚氰胺毒奶粉還可恥,呼籲環保署對這類毒性物質,不能只要求消極申報,更應積極查核廠商的使用量與用途,才能杜絕類似情形發生。
成功大學環境微量讀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指出,民眾平時使用塑膠製品就可能接觸到塑化劑,過去針對這種長期低劑量暴露的研究顯示,過內孕婦有塑化劑代謝物的含量,比美國孕婦高十三倍,而這種環境荷爾蒙也對發育中的嬰幼兒和青少年影響較大。
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科教授郭育良建議,政府應建立「環境與人體健康」研究單位,長期探討這類環境荷爾蒙對健康的影響,並仿照歐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出生世代長期追蹤調查,了解對下一代健康的長期影響。
由於塑化劑的健康危害是長期、慢性的,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昨天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專案報告中表示,將組一個團隊對塑化劑的健康危害,進行長期追蹤研究。